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其他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台上一张桌、一把扇、一醒木、两话筒, 4人轮番讲唱。台下30多人洗耳静听,掌声伴着泪水。香火渺渺,伤人心弦:汉川善书,怎样才能不成为绝响?日前,记者走进狭小的汉川善书文化馆,当地居民希望这一盛极一时的文化能焕发新生。

曾盛极一时

善书在清朝乾隆年间形成“说唱结合”的曲艺曲种,起初为传诵皇帝的“最高指示”,逐步演变成宣讲“十全大善”。

历史上,汉川艺人将积善的理念,融入当地楚剧当中,形成大宣腔、小宣腔、欢乐腔、怒斥腔等13种表现形式。通过宣、讲、答、对等,活灵活现表现故事情节,受到群众欢迎。在周边善书逐步消亡的时候,汉川善书一脉独存,并红极一时,与黄陂花鼓、阳逻高跷一起被誉为“湖北三盛”。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汉川马口、南河一带说书最盛。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电视的兴起和普及,善书渐渐衰落。

艺人宣讲善书,一个故事要讲3到4场,每场3-4个小时;唱腔以哭腔为主,渲染悲凉氛围;宣讲的400多个脚本,主要是清朝或民国时期的故事;新创作的脚本,多半移植于民间传说,或者添加神话色彩。有些不与现代人的口味合拍。

汉川善书省级传承人熊乃国介绍,善书艺人的生存状况较为艰难。现在开办的善书馆,每天三四十人听书,一人收费2元,茶水、电费、人工每天最少支付10元, 4-6个善书艺人所得寥寥无几。

原来100多位善书艺人,现在只剩20多人。

新脚本或能重回荣光

2006年6月,汉川善书入选国务院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忠德被确定为汉川善书国家级传承人,给善书艺人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同时,汉川组建专人开始收集、整理脚本,录制宣讲录像,存档备案,包装善书艺人等。但想让善书文化重回昔日荣光,还很难。

“天天都是才子佳人,古代传说,时间长了就没人听了!”汉川一退休职工认为,首先应该创新脚本,“如果把去年‘信义兄弟’的故事,编成善书,肯定大家愿意听。”

马口文化馆馆长胡萍认为,“二人转”曾经也走向衰落,但后来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和文化内涵,搬上舞台后,很快就走红市场。“在表现形式上,把善书和小品、相声等艺术调和一下,时长缩短一点,情节浓缩一下,善书肯定还是有市场的。”胡萍同时表示,要劝善不一定非得哭。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也认为,汉川善书的土腔土调,融入了劝人向善的理念,有较强的时代意义,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