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婺剧俗称“金华戏”,传统剧目700多出,绵延历史数百年。其间,几经朝代更替,几多兵荒马乱,民间艺人们把这一非物质的艺术不间断地代代相传。婺剧何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生、旦、净、末、丑,吹、念、唱、作、打,一嗓子吼出八婺文化遗产的丰厚底蕴,旷久而悠长。八婺大地民风淳朴,逢节必请,所以,今天的婺剧已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生存状态最好的地方剧种之一。

5月27日~28日,第二届“婺星争辉”婺剧青年演员挑战赛在金华市人民大会堂举行,57名青年婺剧演员参与角逐,吸引了上万戏迷观看。
地方戏曲巅峰时往往呈现出“四种”状态:名班蜂拥、名角林立、名曲丰蕴、名剧纷呈。如今,现实情况是浙江婺剧团(文中简称浙婺)等专业剧团应接不暇的演出,婺剧铁杆粉丝们的疯狂热爱,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再现辉煌的可能;而另一方面是婺剧也为如何老瓶新酒、老树新芽、民营剧团的生存举步维艰、婺剧后备人才的缺失等问题所困。

爱的宣言:

浙婺和“铁粉”这样相连

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传统文化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婺剧就是这样。浙江婺剧团的名角们一刻不停地展示着婺剧这种古老艺术的魅力。有了精彩的演绎,注定会产生痴迷的粉丝,这让婺剧人很安慰。他们之间的唯一纽带就是爱,对于婺剧的爱。

浙婺:一年演出700余场

这在全国屈指可数

“这个星期稍微空点,前阵子比较忙,我们几乎没有周末休息日。”浙婺一队队长黄庆华告诉记者,因为周末休息日、节假日,正好是观众的假日,也是他们最忙的时候。一天两场戏是最起码的,多的时候,一队100多名演员还得兵分两路来回赶场。除了演出任务,还有剧团演员和戏迷之间频繁的互动活动。

去年,浙婺共演出700余场,今年到目前为止,浙婺已完成国内演出280多场。演出场次,在省内各专业戏剧院团中稳居第一,在国内也是屈指可数。

除了国内演出,浙婺每年还有2~3次的出国演出交流,连续5年受文化部和省政府出资并委派代表中国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国外商演邀请纷至沓来,今年国外将演出近20场。

婺剧良好的生存状况已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不久前,以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舒东为首的调研组来浙婺蹲点调研。

粉丝:一想到婺剧

心里就痒痒

谢朝阳,浦江县黄宅镇人,42岁。在浦江经营一家水晶加工厂,自从三年前迷上婺剧后,他就当起了甩手掌柜,在5月27日第二届“婺星争辉”婺剧青年演员挑战赛现场,记者也看到了他忙碌的身影,“在我们婺剧界,这是相当隆重的比赛!”虽然才迷上婺剧没几年,但显然,谢朝阳“入戏”了。

“走,看大戏去,浙江婺剧团来了!”5月20日,浙婺一队80多名演职员的演出阵容让浦江县的戏迷沸腾了,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像赶集似的来到东山公园争睹婺剧大戏,大太阳底下,两万多名观众摩肩接踵,却又神采奕奕。

除了老戏迷,在全省各地还有一批由80后、90后的年轻戏迷组成的婺剧新戏迷,他们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各式各样的交流活动,看戏、演戏、追星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何剑今年23岁,义乌人,现在还在四川上大学,他每月的长途话费总是“超额”,“我会经常打浙婺电话问有没有新戏出来,让他们录下来传给我看,一想到婺剧,我心里就痒痒的。”何剑说,自己从7岁开始就迷上了婺剧,现在一到寒暑假,他就回来跟着剧团出门,观摩学习。

惑的告白:艺术传承与现代表达如何对接?

创新赋予了婺剧强大的生命力,但从婺剧界人士专业的眼光来看,如何创新依然困扰着婺剧的发展。

成功:一次创新能救活一个剧团

上世纪80年代,东阳婺剧团曾名噪一时。1984年,它以浙江婺剧小百花东阳演出队的名义,赴京演出传统大戏《铁灵关》和《断桥》,以及部分现代剧,连演22天。

10年之后,受多元娱乐形式的冲击,东阳婺剧团日渐衰弱。1994年到1996年,团里一共换了6个团长,每年演出只有20多场。痛定思痛,2007年前后,东阳市婺剧团将大型婺剧传统剧目《三请梨花》改编成《樊梨花与薛丁山》。新剧不仅在省内外各个戏剧节上屡获大奖,也深受观众好评。“中国婺剧群”的年轻戏迷甚至专门跟着《樊梨花与薛丁山》转场。

探索:创新路上遇到的质疑

近年来,婺剧界创新之举不断,引来的质疑并不在少数。东阳婺剧团新编历史剧《情殇》取材于西施和范蠡的传说,却引来不少质疑。有戏迷对《情殇》中“西施和夫差、范蠡之间的三角恋爱故事”不能接受。他们认为,大型历史婺剧《情殇》大胆创新的精神和勇气令人感动,“舍弃传统、推倒重来”的创新方式却不能接受。
《情殇》的出现让很多人想念起另一个也取材于西施和范蠡传说的婺剧《西施泪》,该剧对吴越两国的争霸历史演绎更符合传统戏曲中的人物形象与审美。此外,新编各种历史剧《赤壁周郎》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很多戏迷对这些新编历史剧掺杂了话剧、音乐剧等舞台艺术,部分丢失了戏曲自身的面貌和风格,消解了婺剧“文戏武做,武戏文做”的独特个性表示不解。
“不讲程式的婺剧,变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别说还是不是婺剧,连是不是戏曲,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有人评价《赤壁周郎》简直是歌舞剧!”资深的戏迷,显然对老一辈婺剧表演艺术家婺剧味浓厚的传统表演情有独钟。

困惑:程式化是去还是留

对于婺剧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国家一级导演,曾任浙江婺剧团副团长、导演徐勤纳的体会是:原来再精彩的戏,由于时代前进,其魅力也在逐渐减弱。因此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使婺剧常演常新,才能魅力永存。

他说,传统戏也要有新的立意。拿《拾玉镯》为例,它是个一见钟情的故事。由于时代发展,观众渐不满足看故事简单的过程。新排的《拾玉镯》,淡化了故事,以歌颂爱情的纯真美丽,着重描绘孙玉娇的羞涩含蓄个性,傅朋的勇敢热情精神,是在少男少女初恋时的紧张陶醉和对爱情的向往上下工夫。这样就和现代观众的思维贴近了许多。

婺剧是个历史悠久的剧种,表演以形式美著称,更重于程式表演做功。传统戏中蕴含的优秀表演程式,就是我们发展婺剧传统艺术的基础。所以,在改编整理这些传统戏,注入新的立意时,不要去对原故事做大的变动,也不要过大的改变原剧中的人物关系。同时还要重新处理程式表演。有人说,传统戏曲最大的弊病就是千人一面的程式表演。所以,要请话剧导演以西方戏剧为榜样,搞大制作,改造戏曲。百花齐放,形式可以多样发展。这无可非议,但有专业人士认为,对于历史较长的传统戏曲来说,最大的优势也是程式表演。
陈美兰剧照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