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县艺佳吕剧团在田间地头为农民演出了将近1500场
在临时搭建的简陋戏台上,充满乡村生活特色的剧情引人入胜;屋外瑟瑟的寒风,屋内笑语欢声,一段小戏,唱腔中浓浓的乡土口音,让古老的祠堂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临朐县城关街道活跃着这么一支庄户小剧团,他们从成立初的吕剧表演,到如今表演起了拥有二百多年历史即将失传的周姑戏。在这个不到15人的小团体里,他们亲如兄弟姐妹。在团长冯太平的带领下,九年一路走来,这个都是由“庄稼汉”组成的临朐县艺佳吕剧团在田间地头为农民演出了将近1500场。11月11日,记者找到了这支庄户小剧团,体验了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两间小屋是他们的“家”
11月11日上午10时左右,记者一路辗转来到了临朐县城关街道北五里村。刚进村子,记者就听见了一阵阵节奏欢快的吹拉弹唱声,通过村民的指引,记者来到了北五里村村东侧的一处四合院,门口一位老奶奶坐在一块大青石上眯着眼翘着二郎腿,跟着小院里传出的乐曲声轻轻的摇晃脑袋打着节奏,很是惬意。得知记者的来意后,老奶奶带领记者进入这处略显简陋的四合院,“自从这个庄户剧团搬到这,俺没事就到这门口蹭蹭戏,他们经常在这排练,虽然不太懂,但只要听着这些小曲俺心里就高兴。”老奶奶笑着说道。
山东省临朐城关街道办艺佳吕剧团被冯太平视为接班人的女儿冯艺佳正为演出化妆。
山东省临朐城关艺佳吕剧团冯太平的妻子在狭小的院子里为大家做饭。
不一会儿,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从屋里走了出来,通过交谈记者得知他就是临朐县艺佳吕剧团团长冯太平。“我们这条件太简陋了,您别嫌脏,随便坐。”“这是我们租的房子,我现在和妻子就住在这。有的演员家太远,晚上就在这儿睡。吃饭,排练,休息都在这个小四合院里。”冯团长说。记者走进屋内看到,演员们正在专心致志的排练,不到20平方米内的小屋里,摆满了扬琴、司鼓、二胡等乐器,由于空间太小,伴奏人员只能坐在床上或是桌子上。“我们这些演员以前都是下庄户种地的,因为都喜欢传统戏剧这才走到了在一起。”冯团长说,从2002年剧团组建到现在,从起初的六七人到现在的十五六个人,虽然演员流动性很大,但是依然有五六个坚持到现在的“元老级”演员。
接近中午,冯团长的妻子在院里锅灶内准备做饭,“今天中午改善伙食,给大伙炖只鸡吃。”妻子聂文琴对记者说,由于经费紧张,一个月能吃两三次肉就不错了。“我和老冯其实挺感谢这些弟兄,在农村组织小剧团不容易,只要接下了活,刮风下雨都不能停,有时候挣的钱还不够支出。”听到这话,板鼓伴奏李大爷笑侃道:“天天让我们吃肉还不适应来,到我们这个年纪,就得多吃点青菜!”“这位是我们的板鼓伴奏,李本乐李师傅,今年60岁了,他可是我们团的元老了,从创团到今天一直没离开过。”记者了解到,李本乐师傅五六年前就患上了肺病,经常会胸闷憋气,但在演出时从来没出过差错。
山东省临朐城关艺佳吕剧团--站在车上的冯太平正在搬运道具箱。
“我现在出门必带的就两样,一是板鼓,二是药。一开始我也不会板鼓伴奏,也是一点点学习的。其实家里老伴孩子什么的也不放心我,但是他们拗不过我,我就好这口,一天不摸摸这板鼓手就痒痒。”李师傅笑着说。
难忘一幕
村民冒雨看演出,演员的妆都淋花了
自从2002年组建起这个艺佳吕剧团,九年时间里尝过的酸甜苦辣让冯团长感慨不已。“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4年到营子丛家河村庙会上演出,刚刚进行到一半,就突然下起了雨,有些演员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在舞台上停了下来,可是我看到场下面200多个村民几乎都没有离开的意思,继续抬着头看着我们的演员,我当时非常的感动,心里想为了这些村民我们也得演完。一直坚持到演出结束,演员脸上的妆都被雨淋花了,但是都依然挂着笑容,我体会到那个时候下面观众给我们的力量比什么都重要。”冯团长说。
2006年2月份在临朐县寺头镇逯家村的一次演出中,当时说好是每户村民平摊演出费50元。冯团长得知有一位70多岁的张大爷为了看他们的演出,交上了年前刚刚卖丹参挣的50元钱。演出完毕后,冯团长特意到张大爷家里打算把这钱送回去,可是张大爷说:“我能看一场正宗的庄户戏,就很开心了,这钱我坚决不能拿回来,你们也不容易,天这么冷跑这么远过来演出。”边说边将钱往冯团长口袋里塞。
“像我们这种庄户小剧团经费一直是最困扰我们的问题,出去演出如果对方管饭,最后还能给大家多发点工资,但是如果不管饭,走一场戏下来也就是发给一个人二三十元钱。”冯团长说,从最早走一场戏演出费四五百元,到现在的一千元左右,除去路费、道具、服装、化妆等费用,用于支付给演员的工资已经寥寥无几。为了支撑这个剧团,他2003年就把家里的三亩地给承包了出去,平常都不舍得去市场买菜。“我当时把地承包出去的时候,就和对方达成了协议,不要现金只要求对方每个月给些蔬菜,够剧团吃饭就行。”冯团长无奈的说道。
“原来我们都是骑摩托车带着道具到处演出,有时候下雨下雪路很难走,后来我弄了一辆小解放车为了演出方便,几年下来这车除了外壳没动,里面能换的都换了。你看,里程表都早就不转了,我都不知道跑了多少公里了。”冯团长说。
传承快消失的周姑戏
记者了解到,临朐县艺佳吕剧团从2009年之前都是以表演吕剧为主,到后来才变为周姑戏表演。“其实现在就算是临朐人知道周姑戏的也不多,那时候村里有一位名叫刘一杰的老人会唱周姑戏,我第一次听到那种清唱小调时,就被迷住了,一直跟着刘老师学周姑戏到初中毕业。”
冯团长说,到年龄大些对戏曲了解之后他才知道,其实周姑戏到现在有二百多年历史了,而发源地正是在临朐寺头镇附近,但是如今懂它会唱的人却是越来越少,全县到现在仅有不到10个人会唱正宗的周姑戏。到2009年,冯太平几经考虑,觉得不能让这种珍贵的戏种消失,一定要让它继续传承下去,才决定逐渐将剧团原来的吕剧表演转化为现在的周姑戏。
当记者问到是否想过放弃时,冯太平依然摇了摇头。“虽然困难很多,有时候我媳妇也抱怨,我俩白天上班出去打零工,挣的钱全投在了这个剧团上,可是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因为我就是个农民,也没什么其他的爱好,就喜欢咱中国的传统戏曲,既然选择了它,就会一直走下去,再说还有我这么一帮兄弟姐妹一起,我不为别的,就为给咱农村人带点快乐。”冯太平说。
通过不断的努力,在临朐县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上,冯太平所在的艺佳吕剧团的周姑戏表演获得了最佳团体奖。
盼学戏曲的女儿接班
午饭时,记者见到了冯太平的女儿冯艺佳。“我这女儿很争气,其实从她一出生我就想让她接我的班,这个艺佳吕剧团的名字就是以她命名的。”说起女儿,冯团长脸上挂满了自豪感。冯艺佳从小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学起了传统戏剧,良好的天赋让父亲更加坚定了让女儿学习传统戏曲道路的决心。“刚开始挺有兴趣,后来实在太苦了,可是俺爹真的下狠心逼着我学,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很感谢他。”冯艺佳说。
冯艺佳现在是山东艺术学院的戏曲表演系的学生,一到周末或者是假期她都会回来帮助爸爸的剧团出去演出。
记者了解到,临朐县现在有业余庄户剧团30多家,主要以吕剧等传统戏曲表演为主,但是大部分生存状况不太乐观。临朐县文化馆馆长李咏梅说:“现在的庄户小剧团数量不少,但是盈利的并不多。还是要靠政府扶持才能将这种传统的庄户戏曲发展的更好。”
对于周姑戏面临断代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从事周姑戏研究20多年的临朐县文化局退休干部冯奎业老师。冯老师说道:“周姑戏发源于临朐县寺头镇附近地区,它的唱腔高亢,优美,具有浓厚的山歌风味。它的前身是东路肘鼓,一开始是一种无弦乐伴奏的地方曲种,传统剧目有《思春》、《宝莲灯》、《双钗记》等。周姑戏在2009年6月份申请上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这个曲种显得更加珍贵。”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