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跟随“文化之春走山东”采访报道团来到吕剧的起源地——山东东营,实地感受了吕剧这种“年轻”戏曲形式的艺术魅力以及东营在地方戏剧保护方面的独特模式。
搭建吕剧文化新载体
“听村里鞭炮声声响得急,看人家欢天喜地把年过。”当记者赶到东营牛庄镇大杜社区的文化大院时,天上下着毛毛细雨,社区庄户剧团正在吕剧排练厅里加紧排练剧团人员自编自演的新吕剧《姊妹一家》。板鼓敲得咚咚响,坠琴拉得咿儿呀,排练厅四周坐满了来看热闹的村民。
“按照排练表,我们每周六都会来这里排节目。今天天气不好,不能去地里干活,俺们就来这里把节目再练一练。”大杜社区吕剧庄户剧团的时梅祥告诉记者,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唱吕剧,但那时没人给指导,社区吕剧庄户剧团成立之后,她第一个报了名。
在排练现场,最卖力的当属剧团的板鼓乐手杜瑞杰,“我们的庄户剧团每年都会在周边的村子和社区里演出100多场,既有传统经典剧目,也有我们自己编排的新节目。”杜瑞杰告诉记者,如何将吕剧这种地方戏曲传承下去一直困扰着他,后来社区有了庄户剧团,他突发灵感,将庄户剧团的主打特色定位为吕剧,并以庄户剧团为载体,发展吕剧文化,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吕剧进而喜欢吕剧。
培育吕剧文化新传人
“庄户剧团由于受到自身条件限制,并不能辐射到所有基层群众。”东营区文体广新局局长苏咏霖表示,为让吕剧文化真正能够传承下去,东营区开展了“吕剧文化进课堂”活动,发动区文化馆工作人员进学校给学生开特色吕剧课程,以此来保护和传承吕剧文化。
东营区文化馆的王玲玲就是东营区吕剧进课堂的任课老师之一。据了解,自1999年至今,王玲玲先后在东营区中小学校举办了6期吕剧表演培训班,利用暑假和学校的特色课时间,培训了100余名学生,其中最小的只有7岁,最大的不过17岁。“我的每个学员都能演唱十几首吕剧唱段,还有十几名学员考上了专业艺术学校,走上了吕剧传承之路。”
谈起如何让吕剧文化更加吸引青少年,王玲玲有着自己的见解。“首先必须要给孩子提供接触吕剧的机会,我们的孩子之所以不喜欢吕剧,是因为他们接触吕剧的机会少,对吕剧不太了解。”王玲玲说,吕剧进课堂的关键是要调动孩子们的兴趣,诸如流行与传统同步、合理利用多媒体、多给孩子提供登台演出的机会等。
苏咏霖表示,近年来,东营区通过整合文化馆资源、加强文化工作人员培训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吕剧文化的爱好者与传播者。同时,积极与学校沟通协作,整合各校音乐教师资源,加强培训指导,创作适合孩子学习、演出的剧目,真正做到了吕剧文化的薪火相传。
打造吕剧文化品牌
2007年10月中旬,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在吕剧的故乡——山东省东营市成功举办;2011年3月,山东省吕剧院与大杜文化大院开展吕剧联姻活动,大杜村成为山东省吕剧院传承培训和实践基地;2012年戏曲元宵节晚会在山东举办,吕剧作为晚会的第一大剧种,共演出6场戏,并特邀吕剧名家郎咸芬现场表演。
近年来,为更好地挖掘吕剧文化资源,吕剧创始人时殿元的家乡牛庄镇投资200余万元倾力打造了吕剧舞台、吕剧楹联一条街、吕剧展厅、吕剧排练厅等一系列文化基础设施,为群众开展吕剧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场所。以此为基地,大杜等社区村庄庄户剧团在排练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创作编排了新剧目,农闲时节为周边村民送去精彩演出。每年春节,东营的诸多庄户剧团都会以吕剧为舞台办春晚,真正做到将文化惠民与保护传统文化并重。
4月22日,东营区吕剧文化艺术周暨一年一村一场戏活动在牛庄镇启动,省文化厅副厅长陈鹏在仪式上表示,通过文化交流、演出等活动,集中展示吕剧艺术魅力和发展成果,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吕剧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促进吕剧艺术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对于吕剧等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东营把壮大吕剧文化品牌、培育吕剧文化产业作为提升地市综合实力的基础工程来抓,着力扶持庄户剧团发展,大力培育吕剧后备人才,积极培养乡村文化带头人,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文化工作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地方戏曲保护的“东营模式”愈来愈清晰。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