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山东地方戏新创作地方小戏展上,山东省吕剧院参演的4台小戏可谓全面开花,《砖头记》获一等奖;《母女情》获二等奖;《娘》、《认亲》分别获得三等奖;《砖头记》宋慧玲摘得最佳导演奖,《母女情》李萍、《认亲》胡静华、《砖头记》文宗哲获得最佳表演奖……
大胆创新 狠抓剧目生产
“老来难老来难,老来无能讨人嫌……”伴随着悠扬的坠琴声,吕剧《墙头记》中老父亲的经典唱词从后台传了出来。台下观众正纳闷着节目单上的《砖头记》为什么变成了《墙头记》,早已在舞台上的一名乐手站了起来:“哎!错了错了,都什么年代了还老来难,那是《墙头记》,咱今天唱《砖头记》!”观众一片哄笑,恍然大悟。别开生面的“戏中戏”演出、幽默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音乐形象,使《砖头记》在此次展演中独占鳌头,得到评委及观众的一致认同。
“一个专业剧院能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受观众欢迎,关键要靠打得响的剧目。”山东省吕剧院院长段雨强表示。近年来,山东省吕剧院狠抓剧目生产,全年新创剧目层出不穷,并有大批剧目在全国获得大奖:《苦菜花》荣获国家舞台艺术保留剧目大奖,《补天》、《画龙点睛》、《大唐黜官记》连续三届荣获泰山文艺奖一等奖……此外,山东省吕剧院全年参与商业性演出、公益性演出160余场,收入80余万元,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有人说,吕剧大不如前,离观众越来越远了。我不这么认为。” 段雨强表示,吕剧也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如《大唐黜官记》、《百姓书记》在题材方面就很具现实意义;小吕剧《砖头记》在剧目编排时对音乐、舞美等都做了新的尝试,以打破传统的、严肃的观演意识。
引进来 送出去 着力培养专业人才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戏曲当然也不例外。”段雨强坦言,这几年,人才流失、专业队伍青黄不接使吕剧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院在编剧、导演、演员、舞美、作曲等几乎所有创作部门都出现了严重的人才短缺和断层情况。”
为解决这一问题,自2008年起,山东省吕剧院与山东电影学校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培养吕剧专业人才,现已招收学员80名(包括表演学员60名,音乐学员20名)。学员专业艺术方面的所有培训均由吕剧院主要演员承担。截至目前,为做好该工作,山东省吕剧院已累计投入资金80万元。“尽管人力、物力耗费颇多,为了吕剧的长远发展,我们仍会继续做下去。”段雨强说。
据段雨强介绍,经过三年多的培训,目前已有不错的苗子崭露头角。2011年,山东省吕剧院带领这些学生代表山东省赴沈阳参加首届全国青少年戏曲演员大赛,其中《姊妹易嫁》获得铜奖,《卖水》获得表演奖。
除了培养后续人才,山东省吕剧院还不定期举办作曲、编剧培训班,聘请在全国有威望、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对在职人员进行系统强化训练。“同时,对院里有潜力有前途的导演、灯光、舞美设计等专业人员,我们还送出去培养。”段雨强说,这几年,剧院已出资送了近10人去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进修。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地方小戏展演中,山东省吕剧院参演的四出小戏均由该院自己培养的年轻导演排演,作曲也由该院国家一级演奏员马常委、刘春光等后起之秀担任。
目前,山东省吕剧院还与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各专业签订了开设实习基地的协议,让中国戏曲学院各个专业拔尖的学生来山东省吕剧院实习,以扩展发现人才的渠道。
大戏小戏 贴近老百姓的才是好戏
对于山东省吕剧院在本次地方小戏展演上取得的成绩,段雨强表示,“小戏生活气息浓郁,又有历史和文化气息的积淀,能给观众带来源于生活的共鸣,非常能够抓住观众的心,剧场或广场演出的效果往往非常好。这是大戏所无法替代的。”他说,在吕剧舞台上从来都有经典的小戏在上演,《借年》、《喝面叶》、《三拉房》等经典小吕剧几十年长演不衰。
“但是,我们希望精品剧目也要走近老百姓。精品剧目,不仅要获奖,还得在老百姓中有口碑。”段雨强说,为了让更多的受众感受到精品剧目的氛围,山东省吕剧院将精品剧目排演成两个不同版本,既有在舞台上演出的豪华版,也有下乡演出的简化版。“虽然老百姓在村头看到的精品剧目在舞美设计等方面会跟我们在剧场演的有差距,但演员都是原版的。”他告诉记者,有次送戏下乡,村民们看了《苦菜花》这部戏都很激动,“光听说《苦菜花》好看,也听说得了那么多奖,做梦也没想到我们能在村头上看到。”
“任何一出戏,只要我们演过的,舞台一拉就能演。小戏大戏,走近老百姓的才是好戏。希望吕剧这朵发源于民间的艺术奇葩能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段雨强如是说。
此外,针对众多观众反映在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媒体上看不到吕剧表演的情况,山东省吕剧院已联合中央电视台完成了《百姓书记》、《苦菜花》、《姊妹易嫁》、《墙头记》四出戏的录制,目前正在剪辑,5月底即将在中央电视台十一频道陆续播出。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