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其他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东路二人台属民间戏剧,形成和流传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的集宁、兴和、丰镇、商都、锡林郭勒盟部分旗县,以及河北的坝上和张家口,山西的雁北地区.因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以西流行的二人台有许多区别,又称东路二人台.其以以叙事的形式反映现实,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源于民歌和民间社火的表演,在吸收民间小曲、社火舞蹈、打坐腔演唱方法的基础上,与地区方言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并逐步从中发展演变而来.它融当地民俗、民风为一体,承载着地方厚重的文化底蕴,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起源传承

东路二人台早期被人们称为“玩艺儿”或“蹦蹦”,在其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剧目、音乐,还是表演,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艺术之路。

清初,集宁、兴和周边地区为蒙古各部世袭牧地,康熙伊始,清政府就出租土地由汉民耕种。到了光绪年间,官方开始大量的放垦,促使大批的汉族移民迁入垦荒。暑去冬来,这里成了打短工或长久垦荒耕种者求生劳作的地方,常此以往,一些商贾和手艺人也渐渐云集此地,使这儿成了一个多民族聚居区。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一些民间艺人也不断地涌至,带来了内地的文化和艺术,冬闲时人们以唱民歌和耍社火自娱,所以当时民歌和社火也大为流行。每到年关和元宵节前后,各村镇都要组织民间艺人们闹社火,走街串巷进行表演,所唱曲调也大多取之于本地民歌。后来艺人们在民歌的基础上加以引伸,长而久之,渐渐地融进和借鉴了一些社火表演的成分。

发展

到了民国初年,东路二人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那时的农村贫苦,谈不上什么文化生活,只有逢年过节,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常聘请民间艺人来演唱二人台。小班由五六个艺人组成,一般打地摊演出,丑旦角挥舞着彩扇、手绢和霸王鞭,边歌边舞,众人席地而坐围观欣赏。晚上演出时用麦秸作篝火,有时通宵达旦,尽兴而散,所以,民间习惯称它为“玩艺儿”。随着发展,“玩艺儿”逐渐从社火中脱胎出来,演出中添加了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后来打地摊的小班逐渐增多,剧目也就丰富了起来。东路二人台,在抗战前并无职业班,只是在农闲时由艺人为群众做业余或半职业性演出。日寇统治时期,商都、化德等集镇大放官赌,为了招徕赌客,民间艺人们每天都被邀请到赌场进行演出。除管饭外,待遇分为几等,每人每天收入多则几元钱,少则几角钱。因为收入较多,有些艺人便把演戏当成了自己的职业,从而也就产生了职业班。

民间艺术

东路二人台,是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发展与演变,是经过无数民间艺人的探索创新,加工和润色才逐渐形成的。建国后,将“玩艺儿”改名为二人台,由最初的打地摊到搬上舞台,并逐步形成了固定的演出模式。除了演出大量的传统经典剧目外,把表现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普通百姓生活追求的作品,作为自己的演出方向。注重刻画不同性格人物特征和演绎他们的内心世界,把表述故事,演化情节,塑造人物作为其主要创作源泉,使东路二人台在表演风格上形成了自己新的套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专业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老艺人,在东路二人台的剧目创作和表演上,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不仅拓宽了东路二人台的流布范围,亦从其他曲种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内容。

音乐与表演

单曲

以单体曲为主,一曲到底,大多专曲专用。如《挂红灯》、《十对花》、《五哥放羊》、《打连城》等。因一曲到底满足不了剧情的发展和需要,又不能加进其他节奏曲调,只有在原曲调上作由松渐紧、由慢渐快的节奏变化,是二人台音乐形象的一种手法。基本规律是亮板→慢板→流水板→快板(捏子板)→垛板。为增进剧情的表现力,男角走低音大嗓,女角走高音细嗓,男女粗细嗓出现,要求演员在演唱技巧上多下功夫。

套曲

曲联体的套曲形式 ,即一剧采用多种曲调 。如《卖碗》、《探病》、《回关南》、《姑嫂挑菜》等。是根据剧情的发展 ,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来配曲 ,从而扩大表现力。在过门和唱腔中,速度、节奏的变化也有其规律(各种板腹、底锤)。在曲牌的进行中,不论何种调式,均以调式音为主底锤,便于演员入口,灵活方便。

板腔体

向板腔体的节奏形式发展 。唱法与西路不同 ,定调比西路高二度,适宜男角演唱,故不用假声,平打平唱。

东路二人台剧目

东路二人台,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多样,有载歌载舞,红火热闹的“火炮曲子”;有以演唱见长的“硬码戏”;有器乐牌子曲演奏;有清唱、对唱、表演唱、串话、道白等等,生动活泼,短小精悍。东路二人台,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70多个。其中有一定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大型剧目有《小放牛》、《卖麻糖》、《拉毛驴》、《回关南》、《割红缎》、《拉骆驼》、《探妹妹》、《三女拜寿》、《串河湾》、《撒荞麦》、《摘花椒》、《卖碗》、《观花》等。小型剧目有《打金钱》、《五哥放羊》、《挂红灯》、《打连城》、《十对花》、《打樱桃》等。移植改编的剧目有《朝阳沟》、《卷席筒》、《柜中缘》、《三拜花堂》、《秀姑劝夫》等。现代戏有《分粮》、《嫁娶新风》、《光棍娶妻》、《媳妇登门》、《如此儿媳》等。无论是传统剧目还是新编移植剧目,绝大多数题材,都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爱情的,可以说内容非常的广泛。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