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形成初探
王有国
在邢野整理的《二人台剧目集成》里,把二人台的剧目分为三类:硬码戏,带鞭戏,对唱。硬码戏注重唱、念、做,要求嗓音有较好的条件,有人物有情节,演员完全进入角色,是成熟的戏剧形式;带鞭戏注重舞蹈表演,其实只是表演唱演员并没有进入角色;对唱由二人交替演唱,无念白与做科,唱词多无人物性格,俗称“掏牙句子”。严格地讲,对唱和带鞭戏都不能算戏剧形式,演员还没有进入角色,属于叙述体。这正好代表着二人台形成的三个阶段:歌唱、演唱、戏剧。
山西、陕西、内蒙与河北都是二人台的流传地,尽管省份不同,各地二人台的唱腔曲调稍有差异(如东路二人台和西路二人台),但总体来看还是完整统一的。都是产生于黄土高原文化和黄河流域文化的背景之下,包括方言和民歌都是非常相近的。当地的民歌先与民间社火结合形成民间歌舞,增强了表演性,然后又于民间的说唱故事相结合,有了人物和情节,这样就使戏剧的形成成为可能。二人台就是这样形成的。
民歌首先与民间的社火舞蹈相结合,使歌唱(独唱和对唱)进入到表演唱。
社火最早是用于祭神的民间舞蹈,而人们祭神其实是将自己的意志与喜好强加在神的头上,不管神愿意不愿意,自己喜欢吃什么就让神吃什么,自己喜欢红火热闹就让神也红火热闹。于是光跳舞觉得不够,就加进唱,唱什么?只有唱民歌。这种热闹名义是给神的,其实得到实惠的是人,娱神更主要的是娱人。逢年过节闹社火,为平淡的百姓生活增加了浓厚的喜庆气氛。人们唱民歌跳舞蹈,再配上吹打乐器,更加热闹非凡。于是又一两个表演出色的单独抽出来表演,就产生了精彩的表演唱。个性色彩鲜明的表演唱从群体的载歌载舞中脱颖而出。而人们更喜欢后者,于是一个一个小段便产生出来。如《挂红灯》、《五哥放羊》、等。
人们除了欣赏歌曲舞蹈外,还需要听故事,听笑话。当地民间说唱中有“打坐腔”,就是农闲时候几个人自发地凑在一起,唱民歌讲故事,吹拉弹唱自娱自乐。这种说唱长于叙事,谈古论今,玩笑逗乐,幽默诙谐。这种形式与表演唱结合,使表演唱加进了说的成分,加进了人物和故事情节,然后走向成熟的戏曲形式。这也可以从现存的二人台剧目中找到痕迹。如二人台如一些历史传说题材的《珍珠倒卷帘》、《三国题》等就是在民间说唱“打坐腔”的基础上形成的。又如《探病》、《借冠子》等戏的“说口”和“顺口溜”都具有明显的说唱成分。因此,我们了解和研究二人台,必须对它进行全面的考察,那就要建立起一个宽泛的二人台概念,即二人台不仅包括舞台表演的硬码戏、带鞭戏和对唱,还包括当地的民歌和民间说唱(如讨吃调),还包括当地的民间社火。这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二人台”,才显示出二人台的动态形式和立体性。
二人台是民间小戏,虽然没有形成大戏,但这正是它独特的魅力所在。从二人台里既能看到新鲜活泼的民间歌舞,又能听到恢谐幽默的民间说唱,又能看到一字一板的戏曲。二人台的音乐特色和语言特点是二人台艺术的精华所在。
作为民间地方小戏,二人台的鲜活性与立体性是剧本无法全部记录的,剧本仅仅是一个文字底稿,真正的戏曲只有在舞台上,在演员的身上。研究民歌或者小戏(或者欣赏)很注重作品本身的味道,这味道只有来自于舞台的表演。民歌的传承者必须在民间,而戏曲的生命力则离不了舞台。我们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必须先保存他的生存环境。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