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研究资料汇编》近日正式出版
历经两年多的艰苦努力,《汉剧研究资料汇编》已于近日正式出版。
《汉剧研究资料汇编·后记》
“汉剧”是诞生于湖北境内的地方剧种,早期又称“楚调”、“汉调”、“皮黄腔”、“楚腔”、“楚曲”等。1912年,汉剧研究者扬铎在《汉剧丛谈》中将以汉口为中心流行的“楚调”定名为“汉剧”,沿用至今。在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汉剧不仅为京剧的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还对众多地方戏曲产生过重要和直接的影响,是中国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
《汉剧研究资料汇编》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艺术类)“汉剧的发展历史与艺术形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主要收集了从1822年至1949年10月之间散见于部分历史文献、论著、期刊、报纸中的汉剧的相关史料与评论,其中主要材料是来自于民国时期北京、上海及武汉等地区的各种报刊,共近三十余种。这批资料,主要提供了民国时期汉剧剧目、演员、表演及演出等多方面的珍贵历史记录,为人们展现了原生态的汉剧存在与繁荣的历史场景,勾勒出汉剧发展的清晰历史轨迹。无论对于汉剧本身的研究还是对近代以来的汉口文化生态研究,本书都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
全书体例以按时间为线索排列报刊资料,以期从纵向上展示汉剧的具体发展脉络与状态;书后附有每则史料的篇名细目,方便读者检索。
本书的编撰与完成,是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合作的结果。2009年下半年,本课题获准立项之后,课题组将资料收集与整理作为首要任务立即启动,迅速推进。2009年底,陈志勇博士冒着严寒来到武汉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查阅民国时期近六十余种报刊的原件或缩微胶片,并用相机将汉剧相关资料拍摄存档,然后打印成纸质文件。这些纸质文件,分别分发给当时在校的硕士研究生,由他们再输入为word文档。担任这一繁重的资料录入工作的人员,除了陈志勇博士外,主要是袁圆、曾纯、代雯、杨葵葵等同学。2010年暑假,资料的输入与整理工作初步完成,全书的校对工作由研究生柯琦同学全面负责,柯琦同学与马素芬、代雯、杨葵葵等同学一起在学习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来往奔波于学校与武汉各图书馆之间,一丝不苟地分头完成七十余万字的初稿校对工作。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奉献精神,本书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因为篇幅的限制,最后有近十万字的各类汉剧广告未收入本书,已作广告专辑保存,以备日后做专题研究之用。
历时近两年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已暂告一段落。尽管我们希望《汇编》能够全面地展示汉剧的历史面貌,然而由于时间和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是有一些汉剧的资料未能寓目,只能有待来日表示再玉成《续编》。至于这些历史资料的解读、分析,将是另一项新的、更为紧迫的工作。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令人欣慰的是,最初参与本书编撰工作的袁圆、曾纯同学,已分别撰写了题为《汉剧对明清传奇剧目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汉剧三国戏研究》的硕士论文,完成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万事开头难,此书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起点。以此为基础,新的、更多的研究成果的完成,必将指日可待。
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既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琐碎、最艰苦的工作。个中滋味,如今已成为课题组成员及参与本书编撰工作的所有人员难以忘却的经历与记忆。
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虽然我们始终希望把失误减少到最小的程度,但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力的种种限制,此书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愿意抛砖引玉,真诚期待学界同仁和各方有识之士的批评指正。
此外,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我们还参考了徐孝达辑录的《武汉地区报刊戏曲资料辑录》,余洁清、徐明珍辑录的《〈戏世界〉报戏曲史料辑录》(同载《湖北戏剧研究资料》第十八辑)二文,在此谨对三位先生的劳绩深表谢忱。
本书的顺利出版,得到湖北大学文学院的大力支持及出版经费资助;也得到了武汉出版社王远彦先生、方雷先生的热情支持与帮助,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不厌其烦的敬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