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近日,市民记者“清和熹微”在汉网论坛发帖称,武汉市民刘立30多年来收藏汉剧相关物品1万余件,其中不乏极其珍贵的文物,如《袁小修日记》是汉剧有400年历史的惟一文字记载;汉剧剧本《游西湖》工尺谱版世间仅存;《汉剧目录》收录汉剧1007个,推翻汉剧“八百出”的传统说法……

唱腔优美、表演雍容的汉剧承载着许多“老武汉”珍贵的儿时记忆。武汉人刘立今年50岁,是一名“汉剧迷”,收藏汉剧相关物品万余件,被称为中国“汉剧收藏第一人”。昨日,记者来到刘立于武汉市档案馆举办的个人藏品展,见到了这些珍贵的藏品。

刘立告诉记者,自己的爷爷是一名汉剧戏班成员,在他10岁那年,爷爷病重,临终前把自己毕生收藏的几百件剧本、戏服、乐器等汉剧相关物品托付给他,嘱咐他好好保管。年幼的刘立从此迷上了汉剧和汉剧品收藏。
刘立的收藏品里有一件珍贵的手工制作戏服“黑蟒”。“黑蟒”是汉剧中赵高、潘仁美等奸臣角色穿的戏服,主体为黑色,远观色泽艳丽、大气庄重,近观装饰繁复、做工精细。说起这套戏服,刘立扶起老花镜擦了擦眼泪,它的原主人是一名老汉剧艺人,“老一辈的汉剧演员不管年轻时多红,晚年唱不动了都很凄苦,这是他珍藏一生的宝贝,临终前亲自交给我保管。” 刘立说,每当想起两位老人的临终嘱托,他都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为汉剧文化传承尽心尽力。

汉剧传统剧目丰富,素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国戏”之说,亦号称“八百出”。 传说中的“八百出”剧目大多已经失传,能拿出依据的有600余出,说得出名字的仅300余出,而能够上表演的只剩100余出。令人称奇的是,刘立手中这本民国手抄本《汉剧目录》收录汉剧1007个,大大丰富了汉剧的剧目,将有依据的剧目增加了400余个。刘立自豪地说:“有了这个证据,汉剧"八百出"就不是“号称”,而是太谦虚了!”

刘立介绍,《袁小修日记》出版于民国二十五年,是明代公安学派著名文学家袁小修所著,书中记录了他万历43 年在湖北沙湖一次欣赏汉剧《金钗记》的经历。这本书最早对汉剧进行了记录,书中“吴演幽闺,楚演金钗”的“楚”即为汉剧的前身楚曲,是汉剧有400年发展历史的唯一存世证明,将有记载的汉剧历史提前了将近100年。

汉剧剧本《游西湖》

工尺谱版世间仅存

这本民国手抄汉剧剧本《游西湖》,也就是俗称的“白蛇传”,是附有工尺谱的稀有剧本,世间仅此一本。所谓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现今能读懂工尺谱的人不多,且年龄大多在70岁以上。为了得到这件藏品,刘立吃了不少苦头。几年前他得知黄梅乡下一位老人藏有珍贵的《游西湖》工尺谱手抄本后,立即按地址辗转找到老人家中,不巧老人探亲不在家。他在当地村民家搭地铺住了一个星期,终于等到老人,可是老人哪里肯卖?刘立没有气馁,住在老人家里做了一个星期的家务,这才感动了老人,得到了这件稀有的剧本。

民国“文堂”珠子

竟是用糯米吹的

刘立的展品里还有几件做工讲究的手工“盔头”,汉剧称为“文堂”。虽然年份已久,这些“文堂”依然色泽鲜艳,所镶珠子仍闪烁着珍珠般的光芒。刘立介绍说,这些珠子以糯米粉调和银汁制成,是手工艺人一粒粒用嘴吹出来的,现在盔头上的珠子大多是塑料制品。

刘立说,现在了解汉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很多剧目濒临失传,下一步他将在省博物馆举办藏品展,为汉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尽一份力。

刘立和黑蟒

文堂上的珠子是糯米吹的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