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二人台是博采晋陕冀宁之长,形成于内蒙古中西部农区,继而流行于晋蒙陕冀宁等省区90多个县旗的融歌、舞、表演、韵白、丝竹乐为一体的地方剧种。
清朝年间,二人台最初是在农民在劳动余暇自我娱乐的一种化装表演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剧目逐渐丰富,表演日益提高,开始由表演唱向代言体民间小戏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在内蒙古与河北张家口地区交界的商都等地也出现了东路二人台的职业班社,有的班子多达十几人。初步有了行当之分,除净、末角外,又发展了其他行当。表演方式已突破了“抹帽戏”形式,由多人饰演不同角色同台演出。同时有少数剧目还加进了武打。音乐、唱腔也有所创新。过去多是专曲专用,一曲到底。后来则根据剧情,配以多种曲调。有的唱腔向板腔体式发展。
建国后,二人台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的河曲、阳高、大同,河北的张北、沽源、尚义、康保以及陕西的榆林、府谷等建立了二人台专业演出团体和培养二人台演员艺术学校。
由于二人台在发展过程中与晋蒙陕冀当地的艺术和民俗、民风相互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特色和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路二人台、西路二人台。东路二人台主要流传于乌盟东部的大部分旗县以及与锡盟接壤的山西、河北的部分地区;西路二人台则在呼和浩特、包头、巴盟、伊盟,以及山西、陕西部分地区普遍流行。
东路二人台与西路二人台其实在唱腔及表演形式上差别不是太大。东路二人台的唱腔更高亢,但少变化,节奏也紧凑些。西路二人台的唱腔婉转一些,也多变化。这些差别可能是与两地的地域上的原住民有关,这东路二人台流行的地区大部分属于牧区,可能是根据放牧生活的需要,因而这二人台的戏目变得相对短小,唱腔也少变化;而西路由于多属于耕作区,因而戏目多冗长且唱腔变化也多些。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