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山西二人台和许月英唱腔艺术》序

作者:曲润海

不曾相识的青年教师吕勇拿着一本他写的关于山西二人台和许月英唱腔艺术的书,找上门来要我作序。我非全能专家,从来没有研究过音乐。那么为什么偏偏找上我呢?我想,没有其他原因,大概就因为我是山西人吧!山西人喜欢山西艺术,尤其是民间艺术,说起来起码有感情。

我从小喜欢听家乡的吹打乐《得胜鼓还朝》(即《大得胜》),也喜欢听正月十五唱的秧歌,如《走西口》、《观灯》等。后来上中学、工作,到了忻州、太原,听到了二人台的《走西口》、《挂红灯》、《五哥放羊》等戏和歌,使我耳目一新,非常兴奋。然而这都是感觉,是印象。知其然都谈不到,更不用说知其所以然了。虽然也曾看见过一本关于二人台的书,但专门论及二人台的代表人物的书却没有见过。吕勇的书弥补了我的这个缺憾。

二人台究竟起源于哪里?曾经有过争议。吕勇他从论述山西人民“走西口”的社会现象,勇敢而独到的提出了他的见解,说:“在长期的共同劳动生活中,蒙、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带来了各自家乡的民间小调、山歌、戏曲等,经常在一起娱乐,不仅共同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共同创造了精神财富,二人台就是在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民间艺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影响中发展起来的,并受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民情、民俗、民风、生活习惯以及地方语言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流派。可以说,二人台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是蒙、汉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他的见解是客观的,公允的,他没有那种狭隘的地域观念,他尊重艺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因此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书。

说这本书有价值,更在于书中真正论的是二人台艺术,论的是二人台音乐,论的是许月英的唱腔艺术,论得实实在在,论得恰到好处。

二人台是集歌舞、戏曲、曲艺于一体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它源于民间,活在民间。它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书中对这个过程的论述是相当细致的,可信的。书中从“打坐腔”、“打玩意儿”、到“风搅雪”、“打软包”,到业余班社、专业剧团,从唱情绪到演故事、演人物,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二人台的发展脉络:它确实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艺术。书中对《走西口》的细致分析,是特别令人信服的。然而二人台毕竟与京剧、与山西的四大梆子不同,没有像那些剧种一旦成了舞台的戏曲艺术,就与原始的母体艺术分离了。二人台倒是有点像昆剧,成了戏曲,仍然还能唱曲。它的曲牌,也与京剧、梆子戏的曲牌不同,它依然是独立的,能够单独演奏。

作者论述二人台的表演,虽然也合乎一般的戏曲艺术规律,但绝不是简单的套用,而是紧紧抓住二人台的特点。他讲二人台的唱腔板式,好多是二人台独有的,如“亮腔”、“捏子板”、“回板”等,虽然可以在大剧种里找到相对应的名称,但他还是用了二人台自己的叫法。有些板式名称虽然和大剧种相同,但看曲谱却完全是二人台的。至于表演动作、道具、化妆等,则更与大剧种不同了。比如表演动作中,“走场”的“三碰头”、“罗面儿”、“女蹲男搀”,台步的“趿拉步”、“鸭扇步”,都是大剧种里没有的。当作道具表演的彩扇、手绢,虽然大剧种也有,但演法并不一样。而霸王鞭、红绸的表演,则纯是二人台的艺术了。读这本书,使我增加了不少关于二人台艺术的知识。

本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评论山西著名的二人台艺术家许月英对二人台唱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抓住了作为一个表演艺术家的要害。一个演员,一个戏曲、歌舞“两下锅”、“双肩挑”的二人台演员,如果不会演人物,不会演感情,没有一口好唱,嘴皮子上没功夫,是很难胜任的。幸运的是,许月英在这几个方面不仅完全具备,而且是出类拔萃的。

许月英出身于民间,也出息于民间。她有幸学习了不少二人台老艺人的高超演艺,丁喜才、樊六、贾小秃、锁老汉,以及顾小青、任粉珍、吕桂英,乃至河曲县文化馆长张存亮,都给许月英的成长,夯实了基础。她又经过专业音乐家的多次指点与训练。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声乐研究所等单位的金铁林、祁玉珍、王福增、林俊卿等教授对她的指导和训练,使她在民族声乐的基础上,发声更加科学,又给她打下了进一步创造的基础。她唱的戏《走西口》,她唱的歌《挂红灯》等,都有她自己在继承基础上的创造和发展。由于她不仅唱得好听,而且说的清楚有力,她既能“扒圪墚”又能“钻山沟”,高、中、低音运用自如,“满腔满字”,声情并茂。她创造的“花花腔”是她最有代表性的演唱艺术,堪称二人台花腔女高音。

作者在论说许月英的唱腔时,充分地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举了许多对比的谱例,如《走西口》、《打金钱》、《五月散花》、《大红公鸡毛腿腿》、《十里墩》、《珍珠倒卷帘》、《借冠子》、《害娃娃》、《尼姑思凡》、《打樱桃》、《挂红灯》、《送情郎》、《转山头》等,都是把原谱和许月英唱的谱,放在一起比较,让人一目了然。这种研究方法,是建立在翔实地收集资料和对许月英非常熟悉的基础上的。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本分的作学问的态度。尽管没有什么故作高深的言辞,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读了这本书,思绪颇多。最突出的一点是,二人台艺术和二人台研究都需要不断有新人出现。二人台艺术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不少名家。仔细捉摸,他们都是在一个群雄并起的艺术环境中成长的,冒尖的。许月英的群体中还有尹占才、张美兰,他们也都有自己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然而他们现在恐怕都年近花甲了。后起者也有人在,但不成阵势,有的则走了“西口”,到内蒙古发展去了。这对艺术整体来说,未必是坏事,广泛交流可能使二人台艺术在新形势下有新的突破,更好地为当代人民服务。但毕竟显得零落。因此在晋、蒙、陕出现几个旗鼓相当的演出实体,更显得必要。这就需要进行研究,需要有新的研究人员。吕勇研究了许月英,研究了旦角的声腔艺术,谁去研究武利平,研究丑角的表演艺术呢?二人台的丑角艺术,是独具风采的,它的一些剧目是大剧种所没有的。我们看了武利平的表演,看了河曲王永茂的表演,十分开心,是一种享受。何以能至此?个中奥秘确需有人去开掘,研究。吕勇再去研究固然可以,如果还有别的年轻人去研究,不是也好吗?

二人台艺术也需要领导支持,政策扶持。当年县委书记苗全旺扶持起个二人台县剧团,也就扶持起个地区文工团。现在搞市场了,是不是就一切推向市场了事?当今的群众是不是都要到都能到音乐厅去欣赏交响乐,而不再看戏看民间歌舞了?果真那样,还需要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剧团送戏下乡吗?还需要抓精品创作吗?我以为艺术事业、艺术人才、艺术活动现在仍然需要领导、关心、扶持、管理,二人台自不例外。二人台值得扶持,二人台也扶持得起。二人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不是稀有剧种“天下第一团”。它依旧是“两下锅”、“风搅雪”的艺术,便于反映现实生活,便于为群众服务。只要引起重视,扶持得法,二人台一定能够在新形势下得到新的发展,唱出新的“走西口”,再出几个许月英。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