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从民间草创至今,历经了近300年的从“地下”到“地上”,又从“地上”到殿堂的起伏变迁。如今,这一草根艺术已经成为东北地域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日前,记者从省艺术研究院获悉,我省已经开始进行吉林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的建设工作,二人转这一精神文化将被化作物质形式,并用最鲜活、立体的独特方式展陈出来。
“这是我国首个以二人转为主题的博物馆。”昨天,博物馆建设工作主要负责人、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崔林春说。
设计已经完成 力争年底开馆
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的规划占地面积为1300平方米左右,地点位于长春市仙台大街与浦东路交会处吉林省群众艺术馆一楼。
“现在,博物馆的概念设计、细化设计等都已经完成。”崔林春透露,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已经进入招投标阶段。“争取年内开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领军人物为“神”经典剧目为“魂”
“简约、厚重,客观、大气,时尚、古朴,是二人转博物馆建设的总体风格。”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孙桂林介绍说,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的建设理念,是省文化厅林君厅长提出的,以二人转发展历史沿革为主线,以二人转的领军人物为“神”,以各个阶段的经典剧目为“魂”,通过物化和活化的手段,把高科技与文化气息有机结合起来,展现东北二人转的发展道路以及文化内涵,同时表现出吉林省东北二人转的优势地位。
展厅还原大车店演出场景
博物馆计划分为“东北二人转文化展厅”和“活态传承小剧场”两大部分。
“东北二人转文化展厅”用文物、手稿、图片、景观、多媒体等手段,以重要历史节点为横向坐标,全方位再现东北二人转近300年的发展历史。
展厅中第一个板块,以图文和文物展示二人转的起源。文物包括二人转产生早期的服装、头饰以及大板、花棍、沙拉鸡等手持道具。
第二板块则是景观区。“二人转之所以能兼容并蓄,就是因为从前艺人们是走南闯北、流动演唱。”孙桂林说,"商路即戏路",懂得到什么地方唱什么戏,很快就能与观众产生交流,"不隔音,不隔心";也通过这种流动演出,艺人之间产生竞争,从而磨炼了艺术,二人转老艺人都身怀绝技。而正是因为这种流动演出,二人转被人们所诟病的东西也随之产生了。我们设立景观区,目的就是让观众了解二人转是怎样一路走来的,更深入地理解二人转的文化精神。”
孙桂林提出在博物馆设置景观区,还原二人转最初的演出场景。“我们选取了大车店、木把房这两个典型场景。”
多媒体是第三个板块的主要形式。通过大量二人转资料和素材,展示二人转独有的文学品格和丰富曲调。
小剧场定期演出传统剧目
“活态传承小剧场”设在展厅包围下的展馆中心,预计定期举办二人转活态展演,与展厅内容互为补充,以体现“互动体验、活态传承”的二人转艺术特色和艺术博物馆特质。
演员们要表演特定的、原生态的、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剧目,并在剧目中体现二人转独有的几种道具的运用。“比如花棍、手绢、大板等,都要在剧目中表现出来。”崔林春说,不只如此,还要用最简单、原始的乐队伴奏方式,使用传统唱腔,身着传统服装。而且,将制作“戏单”,像最初的二人转演出一样,由参观者“点戏”。
“最初,二人转演出场地很简陋,晚上,为了让观众看清演员,台上的丑角就一边端着灯碗一边唱。”崔林春说,现在,这样的场景再也看不见了。“在博物馆,我们要让观众们观赏到原汁原味的演出。”
“这里还是一个传统二人转的传习所。”崔林春计划,老一辈二人转艺术家经常来此坐镇,给弟子们传授技艺。
将“无形”融于“有形”中
“经常有人问我,二人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孙桂林说,二人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将二人转文化这种“无形”的精神“物化”和“活化”,并且用尽可能丰富多彩的形式鲜活、立体地表现出来,它传达着一种有温度、有色彩的精神,这种精神本身就是东北文化的瑰宝。
崔林春也认为,身怀绝技的艺人、几百个流传下来的剧目是中国民间艺术的无价之宝。“有文字记载的二人转大家,基本上都是在吉林起步或在吉林"成了气候"。我省有极其丰富的二人转资源,在东北三省的二人转艺术节,无论是创作队伍、演出队伍还是理论队伍,当中的名家几乎都出自吉林。”崔林春自豪地说,“在过去,二人转艺人如果不来"江东"(吉林)唱一次,就没有人承认他,也见不出高低。”由此可见,我省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在二人转艺术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了把东北二人转文化最好地展现出来,工作人员遍访二人转艺术家与研究专家,请他们出谋划策,同时用影像、图文抢救老艺人们的技艺。“著名的二人转老艺人徐文臣,一个月前刚刚离世,不久前,我们对他进行采访时所留下的记录,非常珍贵。”崔林春遗憾地说。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