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其他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亮按:网上的文章,是南阳哪家报纸上登的。不知道这里说的《王宝钏》播放过没有。

感受曲剧名角孙炳新

粉黛梨园春,艺林翘楚人。由河南电视台拍摄、我市曲剧名角孙炳新主演的电视戏剧片《王宝钏》日前封镜。这,无疑使孙炳新这位曲剧名角再次成为公众人物,同时也不由得让广大南阳戏迷打开尘封的记忆。

孙炳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南阳家喻户晓的曲剧名角。她13岁学艺,专攻闺门旦,兼演青衣、花旦、武旦,唱腔高亢激越,表演细腻传神,扮相雍容华贵。从艺十年,她先后在现代戏《江姐》、《龙江颂》、《情系青山》,古装戏《屠夫状元》、《李慧娘》、《盘夫索夫》等数十个剧目中扮演主要角色,深受南阳乃至全省戏剧观众的喜爱。孙炳新是中共河南省第五届党代会代表,是河南省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孙炳新

一首《社会主义好》,改变了孙炳新的命运

孙炳新1947年出生在方城县清河小金庄村一个农民家庭中。虽然家里穷困,孙炳新幼时的精神生活却并不贫乏,夏夜乘凉时,冬日晚饭后,父亲讲述的《黄天霸》、《武松打虎》等故事和传说总让她听得如痴如醉。

1960年夏天,南阳戏校到方城县招生。面试最后一天,听到消息的孙炳新才匆忙赶到县城。面试老师问她是否会唱歌,孙炳新回答说:“会!”于是,她便当场唱了首《社会主义好》。谁知,这首《社会主义好》竟改变了孙炳新的命运。面试老师认为孙炳新嗓音清脆,唱腔高亢,有着戏曲演唱的先天条件。

虽然文化课不怎么样,但对戏词和乐谱却过目不忘

当时的南阳戏校,师资队伍中差不多聚集了南阳的所有戏剧精英。戏校不但设有唱腔、乐谱等戏剧专业课,而且还设有文化课,孙炳新在这里接受了扎实的戏剧基本功训练。在戏校学习期间,孙炳新对戏词和乐谱过目不忘,学员们最怕腰、腿基本功练习,可她却感到很轻松。一年后,孙炳新被分到刚刚组建的原南阳地区曲剧团。

“我长得并不漂亮,一个鼻子两只眼,跟大家没有什么两样!” 孙炳新说,学戏之初,自己想法并不多,只是喜爱戏曲,一门心思演好戏。刚进剧团,她打过字幕,跑过龙套,上台演一次丫环能高兴好几天。20世纪60年代末,孙炳新第一次在曲剧《智取威虎山》中扮演主要角色,随后又在《红色娘子军》、《龙马精神》、《龙江颂》等剧中挑大梁。不经意间,孙炳新以其激越高亢的唱腔,精湛的演技,征服了众多南阳戏迷,孙炳新的名字渐渐在观众中传开来。20世纪70年代末,古装戏开始流行,演了多年样板戏的孙炳新从头做起,再次以崭新的面貌登上戏台。由她担任主角的古装戏《李慧娘》,第一次在邓县演出,观众达数千,掌声不断。

孙炳新不但是南阳观众的名角,而且在省内外也享有很高声誉。她曾多次赴省内平顶山、洛阳、周口,以及湖北、陕西、山西等省外地区演出,每到一处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观众喜爱孙炳新的表演,常常有戏迷给她写信问好,甚至把鸡蛋和鞋子悄悄送到剧团住地。

几十年来,一直舍不得离开南阳

孙炳新是河南省第一届戏曲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从十几岁在曲剧《智取威虎山》中扮演主要角色开始,就有上海电影制片厂,以及不少省内外大剧团要调她去,但孙炳新一直没有离开过南阳。

谈及此,孙炳新有很多感慨。她说:“南阳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南阳有培养我艺术成长的老师,有我热爱的广大戏迷,我的艺术之根就扎在这片沃土中,我舍不得离开南阳!”她说,南阳给予自己太多,多次被推选参加省党代会和人代会更是至高荣誉,自己无以回报,只能尽力为家乡父老多演戏,演好戏。

最大愿望,就是看到南阳曲剧事业再次振兴

一生投身南阳戏曲事业的孙炳新说,如今她的最大愿望便是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南阳曲剧事业再次振兴。

曲剧发源于河南,盛行于宛、洛,尤其以南阳最具特色,但目前却因缺资金、缺设备,连正常的演出和排练都难以保证。孙炳新认为,南阳曲剧事业除了需要上级重视和扶持,最重要的是需要自我创新。豫剧有《白蛇传》、《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传统剧目,南阳曲剧尚没有自己的“看家”剧目。其次,振兴曲剧事业离不开对年轻演员的培养。

如今,一有空余时间,孙炳新便来到排练大厅,一招一式地给团里的年轻演员讲解、示范。孙炳新说:“现在团里年轻演员不少,自身条件也很不错,曲剧振兴的希望就在他们身上!”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