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戏剧界很早就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古剧,其中的“东柳”就是山东的地方戏曲。山东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先后曾有几十个种类流行。吕剧就是山东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现成为中国八大地方剧种之一。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据《黄河志》记载,在1884年以前,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当时为乐安县)北部和利津东部并无防洪大堤。于是,每逢洪水季节,黄河常常泛滥成灾,穷苦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逃荒要饭谋生。久而久之,以演唱当时民间流行“小曲”形式进行乞讨的难民逐渐增多,借以养家糊口。在众多的民间艺人中,时家村艺人时殿元(外号时丫兰)、油郭乡东寨村艺人张兰田、张志田兄弟和油郭乡西商村四平调艺人商秀岭脱颖而出,成为当地群众所说的“大角”。
“村村听扬琴、妇孺皆会唱”。山东琴书流传至乐安北部地区后,在广饶一带得到迅速广泛传播,学唱山东琴书者不计其数。每逢农闲节日,或三五搭档,或结帮成伙,就地拉摊演唱琴书者处处可见。
1900年前后,由时殿元首倡,崔心悦、崔心庆、谭明伦等人响应,对坐唱扬琴进行革新。根据演唱琴书的实践经验,吸收了京剧、五音戏、东路梆子等剧种中可用的艺术表演程式,用“跑驴”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制作了毛驴等演出道具,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栩栩如生。当时,崔心悦以青衣硬功扮演二姑娘;时殿元扮脚夫王小;琴师武春田等人伴奏。随着伴奏,二人载歌载舞,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唱腔优美悦耳,语言幽默朴实,使在场的观众耳目一新,兴趣盎然,时而开怀大笑,时而闭口静听,整个演出达到了最佳演出组合。
此后,时殿元等人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又将琴书《兰瑞莲打水》、《王汉喜借年》等改为化装演出。化装扬琴的出现,是吕剧艺术形成的开端,为现代吕剧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个新的独具艺术风格的地方戏曲形式——吕剧,便由此而产生了。
吕剧,一为因首演化装扬琴戏《王小赶脚》时以纸糊驴为道具演唱,群众时称“唱驴戏的”。因“驴”与“吕”谐音,有失大雅,遂演变为“吕剧”。其二为“吕剧”由两人对口和唱而得。吕剧在建国后定名,经过改革创新,发展迅猛遍布全省,影响所及全国,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年轻剧种。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