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花奖”全称为“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创办于1997年,有“中国戏曲的希望工程”之美誉,至今已举办17届,我省共有158人获奖,居全国之首,我市有七人获奖,居全省前列。
蒲剧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耀眼的明珠,以无限的魅力吸引着秦晋豫等地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唱和追寻。近年来,我市各艺术团体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蒲剧新秀不断涌现,先后有7人斩获“小梅花”奖。从2007年张婷和贾春霞最后两位获“小梅花”至今,已时隔6年,如今“小梅花”们花落何处,是否怒放如初?
日前,我们来到驻扎在樊村镇樊村堡村的小梅花蒲剧团,采访了原晓蓉和张雪。这两位24岁的美丽女孩,有着戏曲演员常年练功所特有的神韵。在2004年第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中,正在市文化艺术专修学校(以下简称市艺校)就读的原晓蓉和张雪,分别以在《花木兰》和《扈家庄》中饰演花木兰和扈三娘,荣获“小梅花”金奖,成为我市最早的“小梅花”奖获得者。两人同年出生,同时就读于市艺校和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又同年获“小梅花”金奖和运城市第八届龙门奖,同时进入小梅花蒲剧团,她们似乎一直都很有缘分。
原晓蓉功底扎实,能文善武,主工青衣兼老旦,师从“冯派”著名蒲剧青衣名家朱秀英,并尽得真传。朱秀英师从宋荣庭,宋荣庭的师傅是“冯派”创始人冯安荣(艺名筱艳秋,又名安娃)。安娃师傅是20世纪中叶活跃在山西、陕西以及西北各地蒲剧舞台的一位优秀男旦演员,其唱法嗓音纯正、柔媚委婉、跌宕有致、高唱低吟、入耳中听,将蒲剧唱腔技巧总结为“按、点、顿、拉、闪、放”六字诀窍,以别致的韵味自成一派。天有不测风云,今年7月20日,朱秀英老师因病去世,“冯派”的传承重任就落在了原晓蓉和朱秀英另一个女弟子崔宁宁的身上。
张雪主工刀马旦,是目前运城屈指可数的青年旦角名演。如今,她们已成为小梅花蒲剧团的台柱子。
在山西铝厂的河津市蒲剧团驻地,记者见到了张玉芳、刘泉佚和张婷三位“小梅花”奖获得者。他们的年龄稍小,同为20岁,也曾就读于市艺校。在2005年第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中,张玉芳和刘泉佚分别以《三击掌》和《煤山》获“小梅花”金奖,张婷以《玉婵泪》获得2007年第十一届“小梅花”奖十佳演员称号。目前,张玉芳主工旦角,张婷主工青衣,刘泉佚是七人里惟一的男演员,正处变声期,由生角向净角转变。如今,他们跟着市蒲剧团四处演出。
几经周折,记者电话联系到了解婵娟。出身蒲剧世家的她,从小耳濡目染,2004年就读于河津文化艺术专修学校,2005年在第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中以饰演《三击掌》中的王宝钏斩获“小梅花”金奖,市艺校毕业后由老师朱秀英介绍进入翼城县蒲剧团,主工旦角,2012年辞职,现居住在临汾市。
2004年,贾春霞到市艺校学习蒲剧,2007年,11岁的她以在《杀狗》中饰演焦氏荣获第十一届“小梅花”奖十佳演员称号。记者几经联系未果,听说她去了芮城县蒲剧团,目前主工旦角。
蒲剧虽为地方剧种,然根植民间沃土,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晋南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追寻者。“小梅花”们也都曾绚丽绽放,几年来,他们跟着剧团辗转在运城、临汾及临近的陕西、河南等地,以其精湛的表演技术,赢得了许多戏迷的喜爱和赞誉。
“常常会有戏迷打电话寻问剧团现在到哪里了,一听说到了临近的地方,他们就会大老远地赶过来看。”小梅花蒲剧团团长任孝义说。有一次,他们在洪洞县堤村演出,临近的明姜等地群众听说有小梅花们来了,就远远地赶过来看戏。侯马戏迷王学佳甚至经常打电话寻问剧团行踪,一段时间不看小梅花演出,浑身都觉着不自在。
采访中,我们也发现了蒲剧发展背后的隐忧。“梅花”香自苦寒来,戏剧演员不像歌唱演员或影视明星,可以一夜成名,他们的成功无不经过长年累月的扎实训练和刻苦努力。回顾训练历程,“小梅花”们无不唏嘘感慨,老师的呵责与巴掌,自己的汗水与泪水,成长之路可谓辛苦非凡。“每一个动作都要反复地练习,稍一出错就会挨师傅的巴掌,小时候不知道流了多少次眼泪。”原晓蓉感慨道,成功的背后,甘苦自知。
剧团市场化经营,他们不得不四处奔波获取收入。“小梅花”们一年有近400场次的演出,有十个月的时间在外跋涉颠簸。吃饭将就对付,住宿大多时候都是打地铺、睡地板。每次几十人的团队出行,然而收入微薄。据了解,去年小梅花蒲剧团每演出一场,除去人员工资,净落2000元左右,跑去各种开支费用,基本维持收支平衡,前几年还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分到每个演员头上少之又少,每个月只有几百到一千多一点的工资。
“每个月底工资650元,每场的演出补助5元钱”,张玉芳父母谈及收入时,满脸忧愁,准备让女儿转行。20岁的刘泉佚坦言,因为喜欢,他会一直坚持。原晓蓉打趣地说,自己小时候“误入歧途”,凭着传承冯派的责任而义无反顾。然而如果连生计都不能维持,仅仅依靠喜欢和责任又能坚持多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戏剧人才成才困难,周期长,回报小,许多家长已不愿意让孩子来学戏。加之现在各种选秀盛行,唱一首歌一下子就能红了,但戏剧,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连台都上不了,因此,年轻人也不愿意再唱戏。成名的“小梅花”们苦于生计,难以坚守,蒲剧人才面临断档的困窘。传承蒲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仅仅依靠演员们的喜欢和热情远远不够,河津“小梅花”,何日傲霜枝,也许这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9月4日,在山西省纪念梅花奖创办30年暨人才建设座谈会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苏平希望山西的梅花奖艺术家们充满信心,把握机遇,充分展示才华,并且发挥好“传帮带”作用,“每一朵梅花都要带出一支团队来,带出一个传承人来。”同时要“服务人民,不断创新”,推出“演得开,传得开,受大家欢迎”的精品。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为小梅花成才创造优良环境,让他们早日绽放飘香!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