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竹笛名家俞逊发创作曲目 个人资料及相关简介

竹笛名家俞逊发个人资料及相关简介

从民间走向学院是职业分工一个很难避免的过程,但我们也看到在这样“标准化”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演奏演员越来越相像,越来越没有自己的特质,技术的掌握规范化、标准化后,生活的历练相对单纯,传统文化素养的贫乏,连艺术表现也显得“制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迷思、危机与警讯。
    赵松庭先生在《笛艺生涯五十春》一文中,曾经语重心长地强调,尽管年尽花甲,在演奏上深感力不从心,但是他仍然有志在竹笛的发展与人民思想情感及文化的关系,演奏技巧与风格的探索分析,竹笛的声学、律学与乐器改革,笛曲的创作与美学问题,乐器教学的科学与系统化等方面做一些切切实实的工作!从赵松庭先生在竹笛发展史上的成就,我们相信:唯有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掌握竹笛的音乐语言,较深刻地呈现竹笛的艺术价值。然而在追求速食文化的今天,我们看到老一辈演奏家对艺术的谦卑与坚持,与来自命深刻历练的累积,也在追求“效率”的同时,逐渐的式微与肤浅。传统的积累不够,让表现力变得狭隘,即便是所谓的“创新”,也常常为的是标新立异,并非经过深刻的酝酿;所谓的“创作”常被简化成作曲格式的堆砌,或凸显技巧的拼图。这样符合创作“公式”的作品,固然难以避免,也有其一定的存在价值,然而这种“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作品,要想经得起时间与听众的考验而流传久远,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由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五、六十年代崛起的一些演奏家,较早的投入工作,在各式各样的艺术实践中,积累自己的音乐素养,丰富自己的音乐素材,创作了不少流传了数十年,如今听来仍然感人至深的作品。这并非否定学院的专业训练!也没有人能轻易的否定专业分工的价值与趋势,专业的训练当然能更好地呈现内心的感动。来自民间的冯子存老先生的许多作品,就是在接受现代训练的方堃先生的建议下,加以规整合理,当然也更加的精炼动人。只是,在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用户评论

0人参与0条评价
没有更多数据...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