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潮剧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因为有童伶同台演出,在童声童色、同腔同调的影响下,唱声上往往存在老少不分,母女难辨的现象,行当的唱声类型,未能十分明显。解放后,党领导了戏剧改革,对随着废除童伶而产生的唱声问题,曾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但是这个探索因“四人邦”的干扰破坏而长期中断了。粉碎厂四人邦”后,潮剧获得新生。这为我们继续探索行当唱声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解决这个问题,对潮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本着“推陈出新”的方针,把自己在观察、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看法,提出来和同志们共同探讨。

小生行。戏曲中小生行是扮演男子青年一代的。在古装戏中多属文质彬彬的书生,而在现代剧中,则要求具有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生活特点,故在唱声上要求坚实、高昂、明朗、优美和适当的音量。过去由童龄扮演这类角色时,大体上是具备了这些特点。解放后,大小生代替童伶小生,唱声比童伶低了一个八度(照潮剧传统定四孔弦,艺人称为唱双拗),结果声音降了下来,青年人的唱声特色没有了,观众不习惯,要喝倒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有试以女小生的,这样,音高是解决了,但是音色、音量、扮相仍然无法解决,特别是演现代剧,女小生很难顶替男小生扮演的男角色。

另一种是通过演唱技巧来寻求解决,潮剧称为唱钿声。此唱声含有假声的某些成份,但不完全是假声。发声高而尖,中低声区较薄弱,与自然声距离较远,扮演现代英雄人物,表现现代生活仍有困难。

知名演员黄清城同志,是由童伶小生转为大小生的。他曾试以钿声演《陈三五娘》中的陈三,而演《槐荫别》中的董永,则用双拗声。六十年代他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时,听取了各地音乐家和戏剧家的意见,认为还是以降下来的双拗声演唱感到舒服。

以上是解放后潮剧小生声型改革的几种做法,现在回头看,这几种做法,都有欠妥和不足之处,仅提出下面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转调唱法。
点击查看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