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说起陇剧《枫洛池》,在今天的中国戏剧界几乎无人不晓,翻开《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对“陇剧”这一条目的记载为:“陇剧原为皮影戏,采用道情唱腔,名陇东道情,流传于甘肃东部的环县及曲子镇一带……”

道情道情,因为有情可道,便成了有道之情。这个“道”,不仅仅是张口道来,还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有一番道理要把它说清道明,二是胸中情感要唱出来、讲出来、宣泄出来。千百年来,在陇东万木葱茏的大山里,在广阔的董志塬上,每个乡村甚至每个窑洞,农民们对这一“有道之情”的内容、音乐、曲调都是非常熟悉的。道情的渊源十分久远,以致无法确切考证。最常见、也得到公认说法是它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间有句俗话:“道家唱情,民间唱曲。”还有一种传说在民间流传得更为悠久,也更具神奇色彩。是说春秋战国末年,出身于韩国贵族的公子张良,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相,他看到自己的故国沉沦,心中的悲怆无以言表,于是布衣微行,走遍天下,以讲唱的形式向百姓传播自己的志向抱负。久而久之,这种传唱深入民间,加上不同地区老百姓自然而然的改造,便成为人人耳熟能详的道情。从情感上来说,人们可能更愿意相信这个传说。

道情的音乐十分悦耳,西北各地群众都爱听爱唱。演唱的一大特点是每段或某句唱到结尾一个字,将要落音拖腔时,众人立即跟上帮腔,一唱众和,和得非常自然流畅,气氛马上热烈起来,唱的人与听的人都入了戏,很过瘾。这种帮腔在陇东道情中称为“嘛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道情和皮影成为一家,习惯上称为“道情皮影”,也直接叫“皮影戏”。皮影演出一般需五六个人组成班子,全套戏箱为一个幕面,俗称“亮子”,一盏明亮的灯作为投影光源,数目不等的如同剪影般的影人,也就是皮影。皮影用驴皮等动物皮革雕刻而成,选料十分考究,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做成后薄如纱翼,色彩斑斓,精美之极。皮影戏演出场地很简单,在打麦场临时占一块地方即可,农村中一间普通的屋子,一孔较为宽敞的窑洞都行。观众坐在影幕的正面,就像我们今天看电影一样。戏班成员各司其职,分工有序。他们娴熟自如地操作着皮影人物身上的提线,使其跳跃、翻腾、对打,十分热闹有趣。艺人们在操作提线的同时,还要唱、要念白、要帮腔、要伴奏。可以说他们个个多才多艺,被老百姓称作“能人”,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家。

正是在道情和皮影这丝丝缕缕的历史氤氲中,生发形成了新的大型剧种——陇剧。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先后于1952年、1958年和1963年组织大批戏曲音乐工作者,走遍了董志塬的山梁,访问了所有当时能找到的陇东道情老艺人,共征集到了深藏于民间的手抄剧本62种,各路艺人唱腔200余段,仅录音资料就长达3000多米,这在当时,需要进行多么艰苦细致的努力和长期耐心的工作。今天的我们和今后热爱陇剧的人们都应当知道并记住这一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