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派”一词,是比较典雅规范的叫法,在蒲剧界,人们口头称之为“安娃师傅的唱法”。它是蒲剧出现较早的流派,其特点是反板起唱,行话称之为反梆子或黑梆子,在实际演唱中是正梆子反梆子交替运用,正所谓的黑里套白,百里套黑。“冯派”最为注重的是吐字,因它是反板起唱,最容易掉板,因此对吐字和乐队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其创始人冯安荣和第二代传人宋荣庭皆为男旦,在发声上有一定缺陷,第三代传人朱秀英对“冯派”的贡献在于顺利的将男声唱旦转化为女声 ,并且有了极大地发展,其表现力也更加丰富,她的嗓音清脆明亮,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始人冯安荣(1911-1951),男,乳名安娃,艺名筱艳秋,工青衣。新绛县宋村人,是20世纪中叶活跃在山西、陕西以及西北各地蒲剧舞台的一位优秀男旦演员。安娃以唱享名,他不但嗓音纯正、柔媚委婉、跌宕有致、高唱低吟、入耳动听,而且吐字清晰、声情并茂、扣人心扉。最让同行和观众赞叹的,是他的唱腔有“交口”,这主要是指节奏感强烈、突出、变化丰富。除唱工外,他的表演也极有特点,与其声腔相统一,表演动作节奏分明,刻画人物抒发感情时有深刻细腻等特点。因他唱过皮影、搭过中路梆子戏班,将皮影、中路梆子及民间曲调的一些唱法融入蒲剧之中,使其唱腔别具韵味,自成一派。他曾将蒲剧的唱腔技巧总结为“按、点、顿、拉、闪、放”六字诀,一改过去蒲剧乱弹松散、吊板的弊端,以别致的韵味,自成一派。代表剧目有《玉娥训子》、《贺后骂殿》、《三击掌》、《祭江》、《白玉楼》、《三上轿》、《明公断》、《金水桥》等。在西安时,其高足宋荣庭得其真传。
第二代传人宋荣庭(1918-1992),男,艺名“扁食娃”,工青衣。洪洞县西漫底村人,后移居涧桥村。幼年时参加黑厮娃娃班,拜陈德合为师学青衣,一年后以《忠孝义》开台赢得好评。后拜冯安荣为师,学会了《教子》、《杀房》等戏,成为冯氏高足。他的唱腔艺术造诣深厚,继承了冯安荣洪亮工稳的特点,梆板运用独具风格,并广泛向豫剧、秦腔、京剧等剧种学习以丰富其表演技艺。他注重以情驭声、以声传情、以情带戏、以情动人,尤其节奏鲜明、抑扬适中、轻重缓急得当、拖腔刚劲有力。他继承并发展了冯安荣师傅对其传授的“按、点、顿、拉、闪、放”六字诀,广为后人所效法。代表剧目有《假金牌》、《教子》、《三击掌》、《孔雀东南飞》、《凤还巢》等,成功塑造了王宝钏、王春娥、秦香莲等一系列舞台艺术形象。他教学有方,为蒲剧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桃李盈门。朱秀英、卫琳凤、吕桂英(原浮山团)、杨兰草(原襄汾团)等人均出自他的门下。
第三代传人朱秀英(1941-2013),女,主工青衣。她出生在河南沁阳,幼年随父母迁居新绛县城关,后居翼城县唐兴镇北寿城村。她师从著名青衣宋荣庭,不仅继承了冯派“按、点、顿、拉、闪、放”六字诀要领,又把男旦的唱法化为女旦的唱法,在继承中音唱法的基础上,唱出了自己的特色。她通过勤学苦练,对六字诀的唱法进行大胆革新和发挥,赋予了新的内容,她的唱腔音准、字正、腔圆,节奏稳,音域宽,柔中见刚,刚中有柔,吐字清晰,甜润火爆,委婉激烈,声情并茂,成为“冯派”唱腔的杰出继承者,在蒲剧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她的代表剧目有《三娘教子》、《三击掌》、《三对面》、《四进士》等。她退休后在河津市文化艺术专修学校任教,培养出了解婵娟、张玉芳两朵小梅花及原晓蓉、崔宁宁、景芯茹、王瑞萍等一批蒲剧新秀,使其“冯派”唱腔闻名于晋、豫、陕蒲剧界,对蒲剧的继承、革新、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蒲剧名家李爱玲、临汾艺校谷丽梅(原侯马团)、原翼城团冯芝芳、新绛团李晓燕等都曾受过朱秀英的指导。
第四代传人原晓蓉(1990- ),女,主工青衣兼老旦,河津市小梅花蒲剧团演员,第八届小梅花金奖获得者。她师从著名青衣朱秀英,尽得冯派真传,功底扎实、能文能武,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演员,主演的剧目有《三娘教子》、《白蛇传》、《三关明月》、《对花枪》、《泪洒相思地》、《骂殿》、《扈家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