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骆驼旦”本名郑明礼,1931年出生于沽源县九连城石门沟村。他这个有趣的艺名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他这个艺名是怎么来的呢?据说,郑明礼唱小戏的时候,年纪虽小,但个头已长高。那时他以“包头”唱旦角为主,声调柔和,风格独特,走起台步如水上漂,似仙女下凡,高大的身材好似骆驼一般,人们便形象地称之为“骆驼旦”,以示对他的钦佩和赞誉。从此一传十、十传百,无人不晓,“骆驼旦”便成了人们熟知的民间艺人了。虽然这个艺名与他的艺术特点并无多大内在联系,但是,每当提起“骆驼旦”这个名字,就自然想到了他那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尤其是他那优美动听,引人入胜的“爬山调”,令人观后久久难忘。

他是怎样走上这条路的呢?早在1944年,那时郑明礼才13岁,跟着父亲打羊伴,整天到山上放牧,悦耳的山鸟歌唱、牛羊欢叫牵动着他的心,激发了他歌唱的灵感。于是,他放声唱起了带“土味儿”的“爬山调”。从此,他爱听山歌、民歌,爱看小戏,更爱仿着别人的调子学唱。他柔嫩的嗓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46年,郑明礼15岁,开始组织村子里能歌善舞的年轻人,排演传统小戏,活动在沽源、张北、康保、内蒙古一带,深受群众欢迎。

郑明礼在唱小戏时,主要扮演“包头”的老旦、小旦和粉旦等角色。他曾与著名的民间艺人李楼英(女)、金牙旦(真名王义)、四朵花(真名孙庭高,张北人)、丁五子(真名丁义江,康保人,原任张家口歌舞剧团教师现退休)、鸡毛蒌子(真名陈友人,康保人)、荞面旦(真名李正高,黄盖淖乡大苟营人)等同台唱过戏,从事民间艺术几十年。他唱过大型古装剧《回关南》、《走西口》、《翠公娃娃要女婿》、《刘占奎刁人》以及传统二人台合小戏《送菜郎》和《三打一挂》、《打连城》、《报樱桃》、《打秋千》、《挂红灯》等等许多剧目,都是以出色的表演艺术,场场赢得观众的掌声齐鸣,叫好不迭。

郑明礼酷爱民间艺术,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发展。他的韵调和舞台表演艺术有独到的风格和特点。

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正确贯彻党的双百方针,进一步搞好“二人台”戏曲表演,取缔古老民间艺术中的糟粕,净化、精化、美化民间艺术,六十年代“骆驼旦”欣然接受邀请到康保县文艺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尔后回到本地组织了演唱队。1963年9月,“驼骆旦”独身一人代表沽源县民间艺术歌舞团赶赴张家口地区进行了为期七天的汇报演出。他的表演引起了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重视。同年10月又被地区选赴天津(原河北省会)音乐学院讲授民间艺术课。在离天津之前“骆驼旦”在天津人民大礼堂进行了一场精彩表演,不料被在座的首都有关人士看准,又应邀到京进行观摩演出。他在北京的11场演出中,场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观众达数万人次,受到了文化部及中央领导同志的热情接见,同时还接受了各级报刊电台记者的采访。

1964年3月,县文化馆组织我县三人到张家口市新新礼堂进行演出,“骆驼旦”精湛的表演艺术颇得观众欢迎,张家口日报曾进行了专门的报道和介绍。

“骆驼旦”唱的小戏,虽属于“下里巴人”,但除一般男女老少愿看外,上层人士也很爱听。他把西路、东路的唱法巧妙地糅和在一起,他的唱腔软柔和谐、粗细协调,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歌色彩,情深意切,以情动人。“骆驼旦”的艺术造诣很深,他每唱一声“爬山调”能招得山鸟欢笑,引得姑娘动心,感情油然而生。说来还是他22岁那年,“骆驼旦”正值青春年少之时,嗓音嘹亮,身材苗条,长得细眉大眼,扮起小旦角色来,活像一位美丽俊俏的仙女下凡。他唱一段“爱哥呀,爱得那么深!想哥呀,想得走了神……”能把青年男女唱的神魂颠倒。有一次,“骆驼旦”在内蒙古白旗龙王庙唱小曲一连几天,他的唱腔像一条绳子紧紧牵住了一位姑娘的心,像一块磁铁紧紧吸引着她。这位姑娘叫郝存花,当时25岁,家住多伦县城。后来知道了“骆驼旦”原来是个男人,长的又标致,使她几夜睡不着觉。于是郝存花不顾数十里的遥远路途,场场少不了她,台上锣鼓齐鸣,彩灯一闪,“骆驼旦”身穿旦服头上银珠闪闪,从幕后轻轻飘来,一个亮相、一句道白,急得郝存花不顾台下黑压压一片,挤得水泄不通的观众,硬是揪着旁人的领子往前闯,挤到最前边仰头凝视“骆驼旦”的演唱。
郝存花乐中带着羞涩,脸红一阵白一阵,心里好似抱了一个小兔,腾腾地跳个不停。额头浸出了密密麻麻的汗珠子,擦也擦不完。她想轻轻喊一声“骆驼旦”,话吐到嗓子眼儿又咽了回去,只有自己才知道,她恨不得跳上舞台演一场真实的“哥哥妹妹”的故事。

戏散了,郝存花乘着混乱的机会,悄悄上了台,开口问起了“骆驼旦”。 “骆驼旦”不好意思,脸顿时涨得通红。虽说是天天演戏时都在进入角色,唱着“哥呀妹呀”的,可要动起真格的来,却又缺乏一种精神和动力。然而,大不楞腾的姑娘,柳叶眉、杏核眼、红红的嘴唇白白的牙,简直漂亮极啦! “骆驼旦”怎能不动情?

后来郝存花托“骆驼旦”的大姐说媒,成全了这一对天配的鸳鸯——就是现在的郑明礼和他的妻子认识时的趣事。

早在五十年代初期,郑明礼表演艺术就已在坝上地区和内蒙古南部一带享有盛名。现在这位年近花甲的民间老艺人不减当年锐气,依然努力于民间艺术的实践和创新上,为繁荣社会主义民间艺术贡献余热。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