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汉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在安康已经流传了300多年。然而在社会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汉剧正逐渐走出舞台静悄悄、人才断档的局面,并融入了现代文化元素,浸润到安康人的骨子里。今天我们新春走基层记者带您一起去看一下汉江人的汉剧情。
记者出镜:今天我们新春走基层记者来到了市群艺馆汉调二黄活动中心。一走进院内,悠扬的琴胡,委婉的唱腔扑面而来,在这里活跃着一群热爱汉剧的朋友们,他们每周都会定期来这里进行排练和交流。
记者在市群艺馆“汉调之光”班社看到,汉剧爱好者们正围坐在一起,认真排练节目,为参加正月里的演出活动做准备。
现场同期:汉调二黄国家级传承人 龚尚武 金钟响玉乐吹为王早起,抬头看又只见东方发白。金枝奏郭子仪起了反义,他本是忠良将孤不加疑。打三下景阳钟王登龙位,选上来郭子仪辨明是非。(同期渐弱)
这是汉调二黄传统戏《打金枝》中的选段。今年已经78岁的汉调二黄国家级传承人龚尚武正精心示范,教唱学员,他们准备正月十二在江北张沟桥村演出这场戏。
在群艺馆内,除了“汉调之光”班社外,还有群艺剧社、兴隆班社、梨园乐班社和陕南二黄团。这些汉剧爱好者们大多都是退了休的汉剧戏迷,年龄最大的有70多岁。他们每周都会定时来这里学习交流,以戏会友。
同期声:汉调二黄国家级传承人 龚尚武 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把这个汉调二黄发扬光大,再一个他们也自乐。他们一般都在搞公益活动,为了安康文艺发展,他们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龚尚武告诉记者,振兴汉剧除了依靠汉调二黄研究院来传承外,班社对汉剧的推广和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龚尚武说,振兴汉剧不仅要传承,更重要的是要改革和创新,只有走立体、多元、互补、多类型的发展之路,汉剧才会走出发展瓶颈。
少儿汉剧歌舞《小朋友们学二黄》,是根据我市词作家、剧作家刘纪鹏老师的新词创作而来的。作品大胆创新,在古老的汉剧中融入了现代艺术元素,化繁为简,朗朗上口。在参加去年“第三届陕西省少儿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奖,并被选入闭幕式颁奖晚会演出。
同期声:汉调二黄研究院 罗玉梅 过去汉剧的老腔老调,就是腔比较多,弯拐得比较多,孩子们学起来比较麻烦,我就把它创新了一下,做了一点改革。把锣鼓点子变成唱,用孩子唱出来,比如说“仓、才、打、打、打、打、一打打,呆呆呆呆呆,打打打打一打打呆,就是用孩子们唱出来这种方式,都是很独特,所以省上领导眼睛一亮,说这太好了。
2011年以来,我市把汉调二黄保护和振兴工作列入“十二五”文化建设的主打工作,全面启动了保护传承、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精品剧目、宣传普及、汉剧兴旅、基础建设“振兴汉剧”七大工程,推出的大型汉剧《大破天门阵》,在陕西省第六届艺术节上,斩获包括综合一等奖在内的8项大奖,并让汉剧这一古老而奢华的艺术走进机关、走进社区、走进学校。
初春的汉江边乍暖还寒。记者在汉调二黄广场看到,一群娃娃们在舞蹈老师的指导下,个个精神抖擞,练劲十足。他们唱、念、做、打学汉剧,热火朝天。
现场同期声:一恨轿夫催命的走
二恨王喜烂舌头
三恨知府性子拗
滑得像个贼泥鳅
我明知雨来房要漏
他偏要掀瓦把梁抽
我好比丑媳妇拜了花堂后
记者:小朋友你们刚唱的是什么呢?
学生 王心怡 我们刚唱的是春草闯堂里的闹轿选段,还有汉江上传唱着汉调二黄。
记者:那个闹轿选段讲的是什么故事你知道吗?
学生 王心怡:知道,就是春草是一个相府里的丫鬟,他救了一个书生的故事。
记者:那你们喜不喜欢汉剧?
学生 王心怡:喜欢。
记者:为什么喜欢?
学生 王心怡:因为汉剧是安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要继承它学习它。
汉剧的内容和中国历史紧密相连,上演的历代英雄故事、道德伦理故事,都是大家熟悉的历史故事。它音乐优美,唱词婉转,道白通俗,把陕南人刚直、暴躁、爽快、利落、活泼、幽默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今,虽然不复当年万人空巷看汉剧的景象,但哀婉悲壮、爽朗豪迈的唱腔,仍不时回荡在秦巴山水间。
记者出镜:我眼前这群娃娃,虽然动作有点笨拙,唱腔也不够规范,但是,从她们认真的眼神里,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孩子们对汉剧的热爱。我相信,有了他们,汉剧的未来就像我身边的这条汉江一样奔流不止,生生不息。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