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西天尾镇澄渚村俞金钟先生今年70岁,他担任莆仙戏乐师已有50年了,先后共为表演唱、小戏剧、大型现代剧作曲上百首,为莆仙戏这一古老的民间优秀剧种的发扬光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小出生在历史文化村澄渚的俞金钟对莆仙戏曲情有独钟。他1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庭十分贫困,小学一毕业就无法继续上中学了。但他从小聪颖好学,立志自学成才。这时他迷上莆仙戏音乐,为了生计,他便拜师学编竹篾农具以谋生,然而对莆仙戏情有独钟的金钟,不甘心一辈子从事竹篾编织,他向别人借来古代小说,历代通史、四书五经之类的书,利用工余时间博览精读,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吹笛子。1964年村里建立文艺队,他被聘为乐队成员。

当年担任文艺队长的陈杏林,是原莆田县戏曲学校的老师,于是,俞金钟便拜陈杏林为师学谱曲,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他的技艺大有长进,成为远近知名的笛子吹奏高手,被誉称“飘笛师”。1965年庄边黄龙林场创办八乐班,俞金钟受聘担任十番师傅,并由他负责为乐队谱曲,竟一举获得成功。首战告捷,更坚定了他当莆仙戏曲薪火传人的信心。

后来,他为西天尾公社文艺队梆鼓坐唱《赞亲人医疗队》作曲,其中有13曲俚歌,要做到旋律优美富有地方特色,每一曲又要各呈异彩,其创作难度可想而知。金钟凭其高超的音乐素养顺利攻克作曲难关,结果在参加福建省文艺调演时,这个节目以技压群芳的优势获得普遍赞誉,被定为优秀文艺节目出版发行。1966年澄渚文艺队要将长篇小说《苦菜花》改为莆仙戏搬上舞台。任务重,难度大,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在作曲过程中,俞金钟先吃透剧本,然后根据剧本的主旋律确定曲牌。有时为了作一支曲,灵感来了,哪怕三更半夜,他也要起来作曲,花了整整一个多月时间才谱完曲。曲谱完后,他还要给演员教唱,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有时难度高,教二三十遍才能达到要求。为此,他常常累得声音嘶哑,疲惫不堪,但他仍乐此不疲。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苦菜花》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广泛赞誉。

1979年5月,为了繁荣家乡的文艺事业,他放弃高薪待遇,毅然辞掉在外地剧团担任的乐师职务,回乡创办澄渚剧团,并担任团长。此后由他谱曲的《三看御妹》、《告亲夫》、《门槛刀痕》、《状元与乞丐》等剧目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状元与乞丐》因对其剧本主题内涵把握不准,许多剧团都不敢接手排练,作为深具戏剧艺术慧眼的俞金钟主动恳请编剧姚清水为其提供剧本,同时邀请二团翁国粱团长担任导演,同时邀请名师担任舞美设计。他根据剧情需要确定了全剧主旋律,以传统曲牌《水青龙》为基调贯穿全剧,组成内涵丰富的音乐形象。实践证明,上述处理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相当好。《状元与乞丐》在莆仙各乡镇演出引起轰动,演出一百多场,几乎场场爆满。由此引起县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决定由莆仙戏二团排演这个剧,后经修改提高后被荣调晋京参加展演,誉满京城。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俞金钟对传统音乐一整套程序领会颇深,又能接受新的专业作曲理论知识,对莆仙戏音乐的继承与改革,有着很独到的见解。他说,莆仙戏传统曲牌,即使是同一题曲,由不同演员演唱,除共性外而各具个性特色。又经不同乐师加工润色,细微处各见功夫。因此,他能整合各家优点溶于一炉,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善于把观众熟悉的曲题“陌生化”,使之既不失原有韵味,又有新鲜感;在唱腔设计方面,他能根据戏剧情境、人物性格、感情发展变化选择相应的传统曲牌,在速度、节奏、旋律上加以变化再现,并在原风格基础上,使之更能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
为了让莆仙戏后继有人,1981年他在本剧团内创办戏剧培训班,招收学员聘请名师教授莆仙戏基本功,他自己教唱腔。首批报名学员达100多人。在老俞和各位名师的精心传授下,不少学员后来成为各莆仙戏剧团的表演台柱。

如今,已进入古稀之年的俞金钟虽然不再担任乐师,但他依然情系莆仙戏,当起了莆仙戏馆中介人。他说,晚年能为莆仙戏的繁荣发挥余热,做点力所能及的奉献,是义务也是责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