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东北的冬天大雪封门,早年,这里的人们都有猫冬的习惯。家家户户将火炕烧的滚烫,炒上一锅爆米花扬在炕席上,左邻右舍聚在一起,大人盘上腿看纸牌,男孩扇啪叽,女孩欻嘎拉哈,一幕幕画面民俗又温馨。不过小把戏玩腻了,这里的人们都喜欢自娱自乐唱两嗓子二人转,大人孩子乐在其中。逢年过节人们凑上份子,请个戏班子唱上几本大段子也说不定呢。几十年来,二人转就是这样伴着东北人跃过春秋,度过寒冬。

要说起二人转的由来,他出自地域特色风土民情,历史上,二人转最早并不是曲艺形式,而是东北萨满文化的一种祭祀仪式。古时候,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等一些少数民族部落,为了庆贺一年的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总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由部落巫师挑选黄道吉日,入夜时分,整个部落的男女老少在部落首领的带领下点燃篝火,载歌载舞,欢庆丰收。仪式由部落中据说自称为天神的使者的巫师主持祭祀,在主持过程中有一个最最重要的仪式就是由部落选出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和着乐曲踩着鼓点,尽情舞蹈,放声高歌,并随着乐曲和鼓点的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快,整个部落的人都为他们和声,呐喊,随着气氛的热烈,两个人基本处于半癫狂状态,意识基本处于模糊,这时也到了仪式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由这对男女在众人的助威声中完成交合。以此向天神敬礼,祈祷明年部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随着历史的进步,这些部落逐渐融合统一,风俗习惯也基本趋同,这一特殊的祭祀仪式也慢慢被取消,但是仪式上的唱腔和舞蹈则形成了二人转的前身,此后,人们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又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二人转。在以前它并不叫二人转,人们把它叫做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三道街某茶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到了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素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之称。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就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今天二人转发展的如此光鲜靓丽,但是东北人始终认为二人转是他们触手可及沾满黑土泥巴的挚友乡亲。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