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梨园原》记载:“凡作各种状态,必须作眼先引。”由此可见,眼神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手段。对于优秀演员而言,运用眼神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不困难。但学生演员塑造人物的经验少,导演和老师应该教授学生通过眼神的运用,把人物的不同情感外化展现,才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演出效果。编导潮剧折子戏《关王庙》的过程中,我除了运用潮剧的“四功五法”等程式技巧为学生做准确的示范外,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眼睛技巧,把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传达给观众。
《关王庙》讲述的是苏三误信王金龙投江已死,故设坛于关王庙里为其超度,却巧遇王金龙行乞至关王庙,而与之相会的故事。戏中眼神的运用尤为重要,演员若眼睛没内容,再优美的身段动作亦苍白如纸,难以吸引观众。那么,如何启发学生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上,达到貌与神合,神与心通?我采用了启发式的导演手法。
表现苏三的悲怨和绝望:当苏三从容嫂手中接过三炷清香时,我要求演员的眼神从沉浸于漫漫哀思中转为目不转睛地盯着,眼睛里充满惊谔,继而猛一抬头,王金龙的灵牌赫然映入眼帘,此时的苏三肝肠寸断,悲痛欲绝。排练时,我要求学生运用忧郁悲怨的眼神,配合颤抖的水袖身段动作进行表演,让观众从演员的眼中,解读出苏三的哀伤痛楚。而王金龙出场的潦倒落魄,我则要求演员用茫然的、无助的、落泊的眼神进行表演,使观众为之一掬同情之泪。
表现夫妻相遇时“欣喜”的眼神处理上,我要求饰演苏三的演员运用惊喜的眼神转为激动的凝思,配合水袖动作倾情呼叫“王郎……”,然后造型亮相,依偎在王金龙怀里;而对于饰演王金龙的演员,我则要求运用喜出望外、失而复得的眼神,上下打量对方,同时在一句“三姐”的忘情呼喊声中,配合一个洒脱的甩袖动作,将苏三拥入怀里。
表现夫妻惜别时的缠绵、不舍时,我则要求演员运用深情凝视的眼神互望对方,让观众感受剧中人物目光流盼深情诉说,随着苏三身离眼留、依依不舍徐徐下场的眼神动作中。王金龙一声“三姐保重”,眼睛紧紧盯着苏三,在“两心洽洽情依依”的幕后曲中,挥手向苏三告别。
演员通过眼神来体现角色的内心活动,不论高兴或忧愁、沉思或惊异,愤怒或悲哀,都可以通过人物的眼神来体现,演员有一双传神的眼睛,人物自然就会活起来。对于编导老师来说,只有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在生活中提炼眼神语言,同时仔细观察不同的人物性格所呈现的不同眼神状态,并且分析揣摩内在情感,关注生活中的微小细节,关注生活中细腻的眼神变化,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刻画剧中的人物情感,才能帮助学生的眼神语言更准确。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