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凤英,忻州市北路梆子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剧协理事,忻州市剧协副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清晨,记者见到了正在练功的成凤英,每天早晨的六点到七点,是成凤英喊嗓子练功的时间,从她11岁进入山西省戏剧学院开始,这个习惯她已经坚持了整整37年。她说:作为一个演员来说,她天天都练,天天不离本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作为我来说,已经养成习惯了。今天没有喊两句,起来活动活动,就好像生活中缺少什么似的,而且只有这样才能把最好的状态奉献给广大观众。
成凤英是我省北路梆子的新一代领军人物,已被大多数喜爱北路梆子的戏迷所熟悉,她扮相俊美,基本功扎实,唱、念、做、打并重,注重特技的应用,在小生行里独领风骚,成为观众喜爱、专家认可的佼佼者。她尤以唱功见长,音色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在着力塑造文武小生角色的同时,又能纯熟的运用旦角的各种不同程式,塑造出了各不相同的旦角角色。角色性别的不同,要求难度极高的全面的基本功素养和极强的感悟能力和表现能力,而成凤英却凭借她的刻苦和对北路梆子的挚爱,游刃自如的驰骋于生旦两行,成了戏路宽广的全才演员。被著名戏剧评论家郭汉城先生称誉为“塞北明珠”。《黄河管子声》的编剧俞立华曾说:成凤英在艺术方面,做了两次华丽的转身,第一次,众所周知她放弃了女儿身,选择了生行,行当的选择,在我们地方戏生角这个方面,唱功不是为主的,也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唱腔体系,偏重于武这一点上,成凤英在艺术这条道路上,给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第二次华丽的转身,应该说是她还原自己的女儿身,就是她由生角转行为旦角,这个行当的一转,让她又寻找回自己的女儿情感,《黄河管子声》就是她这次转身的代表,抛开我们的地域文化来讲,是一个大民族之下的情怀,她扮演的女主角,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的。
郭沫若曾用“激昂慷慨不寻常”的诗句赞誉北路梆子,成凤英也深深热爱着自己的选择。北路梆子与中路梆子、上党梆子、蒲州梆子并称为山西四大梆子戏,是华北地区很有影响的剧种之一。然而它也同样遭遇过有人唱没人看的尴尬局面,对此,成凤英始终没有想过放弃,而是一直在寻求着突破,一心要在全国唱响北路梆子戏。在采访中成凤英说:作为戏曲,我觉得不仅仅是北路梆子,在全国就连京剧都是处于低谷状态,现在的高科技的东西,文化元素的多元化,冲击着这个戏曲市场,那么作为一个地方戏,又是我们山西的一个梆子戏,如何去面临这个挑战,我觉得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去发展。比如说一个是声腔,一个是剧目,不能老演老戏,老戏老演。要排一些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和身边发生的事情的剧目,比如说现代戏之类的呀,所以这样我觉得这个剧种才能走出去,走的更好,走的更远。
为迎合现代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成凤英苦心思索,多方努力,在保持北路梆子慷慨激昂风格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科学吸取歌剧、歌曲、兄弟剧种的演唱方法,形成了自己刚柔并济、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1996年她一举夺得全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2001年,由她主演的戏曲电视剧《画龙点睛》获第二十一届电视“飞天奖”,并在全国各电视台播出。就在那一年,在央视的舞台上,她也真正实现了在全国唱响北路梆子戏的梦想。
对这次成功的尝试成凤英是这样看的:黄梅戏、川剧等等,戏曲电视剧是很多很多,启发了我,一个剧种要想宣传、要想弘扬、要想扩大,要想让观众了解你,喜欢你,那么我觉得这个电视是一个很好的媒介,这个宣传力度,要比在舞台上这个力度大的多,实际上证明,通过《画龙点睛》cctv-1,当时是cctv-3,好几个频道的播出影响非常大,《画龙点睛》走进影视,让我们实际上在这个中间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创新。比如说音乐,我们当时用的是西洋音乐和民族乐器的混合,这样就提升了观众对这个艺术的鉴赏力,而且他们也喜欢看,特别是年轻的观众。
她说:在涿州拍摄的时候,我们在那儿播放我们的音乐和唱腔,当时在涿州影视城,那么多旅游的观众,围了过来,他们说这是个什么剧种了,这么好听,虽然这些人是随便说一句话,但是其实引起了我内心的很多波动,很多遐想,很多思考。那么就是说明一个,这个剧种要发展,必须得创新。所以说在全国很多电视台播出以后,反响还是比较大的,完了以后拿了一个电视剧“飞天奖”。 成凤英成功了,成功的喜悦和荣誉的光芒并没有让她止步不前,为了打造更多的艺术精品,更为了北路梆子的创新与发展,成凤英寻求到了排演现代戏这一个突破口,2006年,她邀请国内知名导演、编剧强强联手,自己策划并主演的现代戏《黄河管子声》被文化部选中,参加了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演出,并荣获一等奖。2007年又进军全国第八届艺术节,包揽了中国戏曲最高奖“文华剧目奖”、“文华表演奖”、“文华导演奖”和“文华音乐奖”四个奖项,这次获奖打破了北路梆子问鼎国家级戏剧大奖的空白,成为北路梆子剧种的又一个里程碑。
谈到这次载誉归来成凤英是这样讲的:“文华奖”从山西的四大梆子来说,那三个梆子都拿到了,只有忻州北路梆子,这个剧种是个空白,可以说从建国以来,这是首次拿到国家政府的最高奖,也是我们多少代北路梆子人的梦,同时我觉得也是北路梆子的里程碑。
对于这次成功成凤英是这样分析的;《黄河管子声》的题材,它是注定发生在黄河边,那黄河流域很大,特别是河曲,是民歌之乡,也是二人台的发源地,鉴于北路梆子,二人台都是我们忻州的文化品牌,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恰恰《黄河管子声》,这个题材又发生在那里,所以我们运用了很多二人台的元素,很多的民歌这些素材,丰富一个北路梆子这个剧种,这个戏的成功,就是北路梆子的一种创新,一种发展,一种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需求,特别是年轻观众,这个戏推出来以走到哪里,不管年轻的、不管老的、小的、内行的、外行的,各个层次的都喜欢看。
2008年,北路梆子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成凤英也被列入北路梆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如何把北路梆子这个珍贵的艺术瑰宝真正的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接受北路梆子,喜欢北路梆子,是眼下成凤英谈论最多的话题。
她说:一个就是把我们最好的状态,最好的剧目服务到方方面面。首先是基层,让老百姓更了解这个剧种,更喜欢这个剧种,用进入农村基层的这个大舞台来弘扬北路梆子,弘扬我们这个剧种,这个也是一个传承的手段之一;再一个培养年轻观众,比如说,我从开始当上团长,就一直没有放松对年轻演员的培养,省里面只要有青年演员大赛,“杏花奖”大赛,咱们市里面的大赛一个也不放过,去年“梨花杯”的时候,一下子推出十几个新人,总之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搭平台,哪怕我们一些老演员给他们做配角也可以;还有一个就是,要走出去,走得远,比如说《黄河管子声》之后,我们又排了一个根据五台山量身打造的一个《情悟五台山》这个戏,我觉得通过首都这个大的舞台,大的平台,让领导、专家、学者、同仁,通过在北京看我们情悟五台山这个剧种,他们可能给我们能发表一些好的建议,好的看法,好的指导,这也是对一个剧种的传承。
11岁入行,16岁登台,成凤英在舞台上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从“杏花”“梅花”到“文华”,这一路走来成凤英也收获了很多的荣誉和掌声,翻阅北路梆子剧团简历,成凤英挂有很多头衔,忻州市北路梆子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西十大杰出青年,然而对于这些,她却显得淡然而从容。
她说:荣誉和成绩都是过去的,都是过去那一页,再翻开新的一页,你有什么,这就需要我继续的去精益求精,去努力,去发展这个剧种,作为一个演员来说,我觉得体现他的价值,不管你担任的多少领导职务,你的价值就在舞台,舞台才能体现你的价值,观众给你的热烈掌声,那时候你觉得是当之无愧的,你觉得是非常欣慰的,也是非常幸福的,同时也是快乐的。所以说只要观众喜欢,我会唱到永远,永远永远的去传承北路梆子这个剧种,献身北路梆子这个事业,让它走的更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