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元元,国家二级演奏员,曾任北路梆子二团副团长、党支部书记,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路梆子传承人。
编者话:他13岁时任乐队指挥代表学校参加全省戏曲汇演,得到省戏剧界专家的一致好评。退休后的他仍然活跃在戏曲的舞台上,发挥着光和热,他曾为众多知名表演艺术家演奏过,但知道他名字的人并不多,他就是被人们称为是北路梆子“活字典”的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路梆子传承人沈元元。
见到沈元元,他首先给我们普及了一次戏曲知识,他说不懂行的也许不知道,其实司鼓就是文武场的指挥,也是整个舞台的指挥。要想营造出气氛来,司鼓是很关键的位子,他掌握着节奏,调动气氛,要让文武场出彩,缺少司鼓是万万不可以的。正因为这样,司鼓作为整个场面的指挥哪里该响一锣,哪里应加几下鼓,他心里必须有数,必须记住全场戏,记住每一位演员的举手投足、一招一式,指挥着文武场的每一位乐师为演员配乐,所以一个司鼓的好坏,演员和搭档是最清楚不过了。
有一句成语,叫“有板有眼”,用来形容某人说话办事不紊乱、有条理。这里的“板”、“眼”原来就是戏曲专用术语,指唱腔的节拍。司鼓左手执檀板,碰一下,叫“一板”;右手拿鼓楗,击一下鼓(又称单皮),叫“一眼”,戏曲里就有“三分唱,七分打”的说法,可足见司鼓之重。整出戏缺少了司鼓,就犹如木之无本、房之无柱,唱者失助、听者失色,而沈元元就是这一行里的名人。
北路梆子琴师刘飞雄从1986年艺校毕业后分配到北路梆子二团,就一直与沈元元合作至今,他说在戏曲中司鼓就是戏班的一家之主,当时知道能和沈老师一起合作时感到非常高兴,沈老师在处理剧情和节奏的快慢时,都很符合人物的性格,为演员在表演中能更好的刻画人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一次次的演出中,沈老师教会他很多技巧,如过门的绕线,音乐的奏法,对他在艺术方面的提升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了北路梆子中司鼓这一职业,也慢慢的了解了沈元元,他从十几岁时就开始学习打鼓,因为个子小,踩着小板凳开始学的给演员伴奏,因为司鼓工作的特殊性,需要一台戏不停的为演员演奏,演员表演还有下场的时候,可以在后台喝水休息,而一场戏三个小时他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也没有。一台戏最短三个小时,沈元元向来提早去半小时上场,一天两场戏,七个小时坐在那里不停的工作。而这样的工作沈元元一干就是一辈子。 在采访中与沈元元合作多年的北路梆子著名演员、山西省杏花奖得主冯慧玲是这样评价的,说沈元元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十分尊敬与敬佩他。由于沈元元的艺术造诣和对北路梆子艺术的挚爱。在退休后,北路梆子二团又把他返聘了回去,今年已经67岁的他,至今还跟着剧团下乡演出,采访时好多演员对我们说,沈老师掌握的知识非常丰富,他们遇到什么问题都会向沈老师请教,音乐怎么奏,演员怎么走,怎么样表演,甚至于每一句台词,沈元元都记得非常清楚。
北路梆子二团团长张宇平说,沈元元是一北路梆子非常难得的一本“活字典”,他为人谦虚,厚道,虽然现在退休了,当他去和沈老师谈返聘的事情时,他非常高兴的又重返舞台,在工作中他从来没有讲过报酬也没有主动要求休息过,有再大的困难都是自己克服,有再多的委曲,只要上了舞台,他总是把他全部的心思,最精湛的技艺展现给观众,可以说沈元元在演出中是台上的主心骨,顶梁柱,只要有他在,大伙就会觉得到心里头特别的踏实。正是因为观众的喜爱,同事们的信任,沈元元在幕后默默无闻的一直干到现在。
沈元元说在他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看戏,看别人打鼓,但是家里人并不希望他走戏曲的道路,可是每逢村里搭台唱戏,他便偷偷摸摸的去看,后来听说忻县专区戏剧学校开始招生,在他的坚持下,1957年他如愿以偿的报考了忻县专区戏剧学校,开始学习打击乐。
进入学校后,沈元元特别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因为沈元元是学校年龄较小的学生,再加上他勤奋好学,深受老师们的喜欢,在这里他也遇到了他的启蒙老师王连成,在老师的精心教导下,1959年在山西省戏曲观摩比赛中,他以乐队首席鼓师代表学校参加比赛,那年他才13岁,演出结束后,山西省文艺界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对他们的演出给予了肯定,对沈元元更是称赞有加,事后在省级有关报刊上刊登了题为《少年鼓师沈元元》的文章,这件事对沈元元鼓舞不小,这也更加坚定了沈元元从事司鼓这一行业的决心。
1960年,沈元元从戏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晋北专区北路梆子剧团工作,在那里他有幸结识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鼓师郝玉堂,并正式拜他为师,在看到师父精湛的技艺后,他决心一定要成为像师父一样誉满三晋大地的著名鼓师,在师父郝玉堂的耐心的教导下,他一点点的成长了起来。他师父两个手打鼓的速度特别快,被人们称为“快手鼓师”,他便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出师父那样的本领,于是每天早上六点,不论刮风下雨他都坚持去北城墙练功,为了能练的更快,他把两个鼓锤换成两根铁筷子去练,直练的两只手都裂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坚持练习,沈元元也像师父那样成为了一个快手鼓师。
在工作中,他也开始慢慢的能独挡一面,并有机会与老一辈著名表演艺术家贾桂林、高玉贵、董福、安丙琪,还有北路梆子著名板胡演奏家田金贵等老师合作,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经过众多师长的精心点拨,他的技艺开始逐渐成熟。1980年,他参加了北路梆子电影《金水桥》的拍摄,并有幸随团进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演出结束后,中央领导亲切接见了他们并合影留念,对他们的演出给予了好评。沈元元说,如果他不会打鼓,那他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也不会见到这么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这次经历让他终生难忘,也是对他舞台人生最高的褒奖了。
司鼓这一行业是不被人们所熟知的,但沈元元一干就是55年,在这么多年中他演奏了上百个剧目,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他对北路梆子的锣鼓点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撰写了《一台锣鼓半台戏》、《浅谈北路梆子打击乐之关键》等文章,分别发表于《戏友》《忻州戏剧》等刊物上,让人们能更好的了解、认识北路梆子司鼓这个行当。
1998年退休后,他发现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中,司鼓这个行当因为单调而又繁琐,已经渐渐淡出了年青人的视线,所以当忻州职业技术学院要聘他去当司鼓老师时,他欣然前往,在教学的过程中,他反复的告诉学生们,司鼓在戏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人称一家之主,司鼓既是指挥者,又是战斗员,一场戏演出质量高低和时间都由司鼓来掌握,一个好的司鼓不是要完成任务就行,更重要的是要打好这一场戏,要打人物打感情打气氛,这也是一个好的司鼓才能完成的任务,他向学生们讲司鼓的重要性,从而启发他们能更加爱好打击乐,由于沈元元的执着坚守与耐心教导,现在他教出的徒弟在剧团中独挡一面。
当年沈元元的师父郝玉堂的孙子郝稳进就是沈元元的第一个徒弟,他说当年爷爷因为沈元元为人踏实又有灵气,就选择了沈元元作他的徒弟,当自己要学习司鼓时,爷爷又把他领到沈元元跟前,要他拜沈元元为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沈元元不仅要求他注重业务方面的提升,要把每一场戏的时代弄清,把每个演员的性格和表演技艺都吃透吃死,把整个剧情全部了解,这样才能把一场戏打好打精彩,同时要求他努力做一个正直的人,勤奋的人。在生活方面,他对徒弟们更是关心入微,徒弟们说他们为有这样一位师父而庆幸而骄傲。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