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玉梅 1946年生,山西省代县人。繁峙秧歌戏著名演员,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半个世纪的岁月中情系繁峙秧歌这一民间艺术。代表剧目有:传统戏《御河桥》、《闹花园》、《九件衣》、《麟骨床》、、《邱河桥》《宋江杀惜》、《墙头马上》、《英台抗婚》和现代戏《红灯记》、《江姐》、《智取威虎山》等。
编者话:繁峙秧歌戏由民歌和民间舞蹈相结合,在地方小戏中占有重要地位,享有较高声誉,被誉为“滹沱河畔一枝花”,繁峙秧歌作为一种本土文化,它是忻州名副其实的文化品牌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戏剧舞台上的一朵奇葩。2008年5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繁峙秧歌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背后有着一代又一代来自民间艺术家的辛勤付出。
繁峙秧歌戏是流行于晋北繁峙、应县、代县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由民歌和民间舞蹈相结合,初期在广场表演。清道光年间,民间艺人张信、张代吸收各地秧歌、曲调精华,将其搬上舞台,成为中国戏剧舞台上的一朵奇葩。
秧歌情
“繁峙秧歌”的前身由于发源于奋地一带,故当地群众称之为“奋地秧歌”。1956年10月,繁峙县政府把流散的艺人组织起来,正式成立了繁峙秧歌剧团,土生土长的繁峙秧歌从此迎来了它艺术的春天。
武玉梅出生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代县,在这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古城中,武玉梅一家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家庭一样,生活在贫穷中,全家人靠爷爷在八音鼓班的收入度日。在她4岁时父母离异,年幼的她比同龄人更早的体味了生活的艰辛。
1956年,繁峙县秧歌剧团成立,繁峙秧歌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从小受爷爷的影响,武玉梅对民间艺术情有独钟。1959年初中毕业只有13岁的武玉梅报考了繁峙县秧歌剧团,成为了剧团的第一批学员,她拜繁峙秧歌的第四代传承人杨涟为师,专攻小旦。由于她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付出了数倍于常人的汗水,虚心的向前辈艺人学习表演技艺,不到半年时间,就成功上演了《小牧牛》,成为了首批学员中的佼佼者。
1961年在参加忻县地区戏剧调演中,武玉梅凭借戏曲《闹花园》中春花这一角色的精彩表演,获得了这次调演的一等奖;在同年全省文艺调演中,又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从而在全省的戏曲舞台上崭露头角。1964年她成为了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
为了进一步全面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她又拜了本团资深演员张润来为老师,利用一切机会虚心请教,全面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水准。同时在外出参加汇演和调演的过程中,多次向忻州北路梆子著名大师贾桂林(艺名小电灯)、内蒙古北路梆子著名大师王玉山(艺名水上漂)和大同市晋剧团的霍金凤等艺术大家学习,汇集了各家的艺术特点,精心设计、刻苦琢磨,进行了繁峙秧歌戏艺术的创新,自成繁峙秧歌戏的派路,逐步对小旦、青衣的唱腔形成了独特的繁峙秧歌戏演唱程式,为地方戏小剧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模式。
武玉梅在秧歌剧团风风雨雨32年,在32载的岁月中,她经历了从演历史戏到现代戏,再到传统剧的过程。特别由古装戏转为现代戏,从表演到人物刻化都有巨大的变化,从皇后皇姑、才子佳人,到演工农兵,她从思想上、表演刻化人物上等各方面都从不适应到逐步适应。她到生活中学,舞台上实践,经过反复学习、体验、实践,使表演技艺等方面都得到了再提高。所以,在历史剧、现代剧,再到恢复传统剧上,她的表演程式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也给繁峙秧歌戏这个小剧种填补了不足。特别是对不同人物的唱腔设计,成了她个人艺术特色的标志,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并流行于晋北和内蒙古一代,同时也成为该剧种的“拿手戏”,新一代繁峙秧歌戏传人追求的“热门”。
梅梅腔
繁峙秧歌虽不及大戏的气派,但它在地方小戏中占有重要地位,享有极高声誉,曾经被誉为“滹沱河畔一枝花”,“晋西北小剧种一颗明珠”。繁峙秧歌作为一种本土文化,她是忻州名副其实的文化品牌之一,不仅繁峙人民喜爱,就是在代县、浑源、五台、大同乃至内蒙一带也有很大的市场和影响。
繁峙秧歌的剧目有86个,经常上演的70多个,曲牌音乐75个,常用曲牌42个,有基本唱腔、辅助唱腔之分,行当和其它剧种一样。
武玉梅主工小旦,几十载的舞台生涯中汇集各家艺术之长,巧妙地将其它剧种的精华曲调揉合在自己的唱腔之中,她扮相俊美,以唱为主,唱腔音域宽厚,音色恬美,悠扬圆润,婉转自如,清脆悦耳,优美动听。既不失“秧歌”风味,又别具风格,是众多繁峙秧歌戏女演员中最杰出的一个,当地人们都亲切地叫她“小梅梅”,而她自成一体的繁峙秧歌戏唱腔,则被称为 “梅梅腔”。
武玉梅的“梅梅腔”不仅是她个人艺术成就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对繁峙秧歌戏这个地方戏曲的流行和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她的秧歌戏曲艺术生涯里,先后成功扮演了传统戏《御河桥》、《闹花园》、《九件衣》、《麟骨床》、《邱河桥》、《宋江杀惜》、《墙头马上》、《英台抗婚》和现代戏《红灯记》、《江姐》、《智取威虎山》的主角。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986年武玉梅参加参加山西省民间音乐舞蹈大奖赛,在大赛中获声乐表演奖。在忻州地区民间音乐舞蹈调演又获优秀演唱奖。1999年的忻州地区戏曲调演中,她主演的繁峙秧歌现代戏《觉醒》,荣获剧目一等奖,本人则获得表演特等奖,传承人。
繁峙秧歌剧团成立以后的第一批学员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演员,作为繁峙秧歌的一代宗师杨涟的徒弟武玉梅最为优秀,她从事戏曲数十年中,先后跟随杨涟、张润来(现为繁峙秧歌戏国家级传承人)学习技艺,不仅继承了前辈民间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同时向北路梆子剧种的大师们学习,汲取其艺术精华,创新了繁峙秧歌戏艺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繁峙秧歌戏派路“梅梅腔”,为繁峙秧歌戏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1985年武玉梅由剧团调入了繁峙县文化馆,在继续舞台艺术生涯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繁峙秧歌戏培养传承人上面。繁峙秧歌戏从清道光年间的第一代代表人张信、张代到武玉梅已是第五代了。武玉梅从事秧歌戏曲艺术至今已有52年,在舞台上,塑造了身份各异的妇女形象,成功演出了一批繁峙秧歌的代表剧目。
1964年繁峙县秧歌剧团前辈师父年高退休后,武玉梅作为剧团中的佼佼者,在剧团领导的安排下,就开始担负起了培养新演员的工作,由于当时不提倡带徒弟的形式,所以只是对新学员普遍进行辅导。1979年武玉梅开始带徒授艺,她的第一代徒中有孙常娥、姚艳芳、张鲜珍、张秀芳、李冬梅等,如今他们都成了各自团的顶梁柱活跃在戏剧舞台上。
2001年,武玉梅退休后,继续服务社会,指导艺术。她又带了王莉娟、韩文芳、王秀芳等徒弟,这些传承人都一直活跃在基层,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开始带徒弟,成为了繁峙秧歌戏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作为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进一步把繁峙秧歌戏的传承与发展作为自己的主要责任,不论是剧团的演员,还是社会上的爱好者,只要是来学秧歌戏的,她都热情传授。
如今年过花甲她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下,无论是登台演出,还是幕后导演,都认真负责。在繁峙县每年的元宵节文艺活动和节庆文化活动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为演员排戏、化妆、指导,台前幕后都有她辛勤付出的汗水。2003年以来她先后组织了100多人繁峙县老年文艺队和业余文艺队伍,两年中义务为繁峙县文体局组织繁峙秧歌戏培训班授课,培训学员40多人。同时帮助繁峙县秧歌剧团排练了《王大妈进城》、《公仆情》等现代戏,分别获得了忻州市民间艺术大赛一等奖,忻州市新人新作大赛一等奖。
2005年至2011年期间,繁峙县进行了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整理,其中包括《繁峙秧歌戏?传统剧本》、《繁峙秧歌戏?戏曲乐谱》、《繁峙秧歌戏?选段精粹》3套集成的编辑整理,为传承繁峙秧歌戏艺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这其中武玉梅参加了繁峙县《繁峙秧歌戏选段精粹》的录制、编撰、资料整理和演出,把自己半个世纪来的艺术成果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社会。武玉梅凭着对繁峙秧歌戏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仍然为繁峙秧歌戏的传承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和无私的贡献。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