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锣,又名云璈。打击乐器。唐宋两代的诗词中已有演奏云璈的描述。宋苏汉臣所绘《货郎图》、山西永乐宫元代壁画和三清殿斗拱间的装饰画中均绘有云锣(《中国音乐史图鉴》IV—69、IV—70)。历代云锣所用小锣十至十四面。早期云锣多用于道教生活,其后流传于民间。
传统云锣多由十面小锣组成。锣面无脐,边缘被垂直于锣面的锣沿所固定,锣边钻有小孔,用绳系于装着木格的特制木架上,因最上方的一面小锣(名“高工锣”)不常用,故民间又称“九音锣”。小锣大小相同,面径均为8厘米,因厚薄有别,故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响。音色清晰明朗,音域分别为g1—d3、a1—d3,有一个多八度。十面小锣系在木架上,架子分为三扇,左右两扇各分三格,中间一扇四格,三扇都插在一个木柄上,成一整体,架高约52厘米。云锣的音位排列,因地区、乐种和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各异。北京智化寺“京音乐”所用云锣正调的排列与清代《律吕正义后编》(成书于公元1764年)所载云锣音位相符,是较古老的排列法。“十番鼓”所用云锣的音位是民间较流行的排列法。演奏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左手持木架柄或将柄抵在桌上,右手用单棰(竹片制把,牛角制头)敲击,这种奏法花点较少,另一种是卸下木架柄,将三扇木格上端垫高,斜置于桌面上,双手持棰敲击。在“苏南吹打”,“十番锣鼓”等器乐合奏中,云锣多奏旋律的骨干音,有很强的色彩性。“西安鼓乐”则用两架云锣,分别装在特制的底座上,面对面依一定角度立置于桌上,由一人执棰敲击,成为独具特色的双云锣演奏。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音乐工作者和乐器研制者不断对传统云锣进行改革。1963年,济南部队前卫文工团赵行如同山东周村鲁东乐器厂合作,在民间九音锣基础上,参照山东曲阜孔庙编钟形式,首先制成二十九音云锣,音域g—f3。北京民族乐器厂制作的三十六音云锣,音域#c—c3。沈阳军区文工团田德忠和鲁东乐器厂合作,在二十九音云锣基础上,制出三十八音云锣,音域c1—c4。此外,还有十五、二十六和三十七音云锣。
改革云锣所用铜的合金成分与传统响铜有别,其音质更纯正结实。演奏时使用软硬两种锣棰,每种两支一副,由一人左右手各执一棰站立演奏。软棰用软橡胶制成或用较小的京锣棰,发音柔和、优美;硬棰用牛角或硬橡胶制成,发音强烈、明亮,常在高音区使用,演奏快速旋律很有光彩。奏法有单击、双击、滚击、轻击、重击或大跳等手法,可奏双音、琶音,双手各执两棰同时分击,可奏出四音和弦。改革云锣既可演奏旋律,也可为乐曲作各种节奏型伴奏,如作华彩乐段独奏,可获得强烈而辉煌的音响效果。其四音和弦,声如宏钟,庄严雄伟。乐曲有《水库凯歌》、《旭日东升》、《渔舟凯歌》、《钢水奔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