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爱好者和社会大众的祈盼
作者:二虎上学
我是个二胡业余爱好者,近期一直在欣赏名家演奏的大型二胡“狂想”、“协奏”等乐曲,曲子多为交响乐团伴奏,气势之宏大,结构之复杂,演技之高超,把中国二胡艺术水平推向了巅峰,真让人拍掌叫绝。然而欣赏过后不免陷入深思:如此大、洋、难的作品,作为艺术精品鉴赏、珍藏尚可,要向二胡爱好者和社会大众传播可就难了。这是因为:那么深奥的意境、那么高难的技巧和那么宏大的伴奏阵容,二胡业余爱好者理解不了,更演奏不了;喜欢二胡音乐的百姓听惯了耳熟能详的通俗乐曲,对于这些“狂想”类曲子,深感晦涩怪异,接受不了,欣赏不了,这就不免有“曲高和寡”之感!
其实真正有生命力、千古流传的作品,都是源自传统和生活、质朴无华的作品。李白、杜甫的诗作,平白如水,清淡自如,找不出晦涩难懂的词句,却意境深邃,耐人寻味;阿炳的《二泉映月》就是从生活磨砺中直接喊出的心声,是现实社会和场景的真切描述,从一问世,就引起强烈共鸣;现实作品中《北京有个金太阳》、《赛马》、《赶集》、《喜送公粮》、《喜唱丰收》、《奔驰在千里草原》等等,都是来自生活、紧贴时代、人听人爱的好作品,因此能够长期热捧,经久不衰。而那些大、洋、难的作品,二胡爱好者和社会大众观赏后只会感慨地说:“作品真棒,到音乐厅展示一通后就放入国库吧!”
二胡业余爱好者和喜欢二胡音乐的大众是二胡艺术的社会基础,这是个相当庞大的群体。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员一样酷爱二胡艺术,特别喜欢如《二泉映月》、《赛马》等又上口又上耳又上手的作品(当然也不拒绝那些阳春白雪类作品,但多为欣赏而已),特别崇拜阿炳、刘天华、王国潼、闵惠芬、于红梅等大师。喜欢二胡音乐的大众更是遍布城乡,这些人对二胡的欣赏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他们年岁一般在50岁以上,小时经常听二胡演奏地方小曲,其中有的听起二胡音乐来就象戏迷听戏一样如醉如痴。受他们的影响,现在不少青少年也喜欢上了二胡,发烧友越来越多,而且逐步向海外传播,二胡艺术大有走向复兴之势。二胡业余爱好者和喜欢二胡音乐的大众有热情,有阵容,有自己的圈子,是演奏家们不可忽略的粉丝群体,同时也是二胡乐器及相关资料的重要消费群体,对活跃二胡演艺和制造领域,推动二胡事业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二胡音乐作品的推广和传播、二胡事业的发展应该重点关注这个群体。
做为二胡爱好者和喜欢二胡音乐的社会大众,我们祈盼在以下三个方面能够提供需求:
一是做为国家、政府、协会等二胡艺术的管理层,多为普及群众喜爱的二胡传统名曲提供条件。如利用音乐厅、会场等场所经常组织名曲演奏会,电视台、电台、网站、杂志等媒体多举办一些推介和普及活动,多传播一些演奏、伴奏、曲谱等资料,多开辟一些爱好者和大众参与的学习交流专栏。在农村、社区基层多举办群众性的演出、比赛等活动,使《二泉映月》、《听松》、《赛马》、《赶集》等名曲传扬下去。
二是做为学院、专业团体和专业人员,应当从追求大、洋、难的作品圈子中走出来,把自己的创作思路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之中,坚持毛泽东同志的“二为”方针,以人民所爱为所求,以人民所喜为所为。除了高水平演奏好传统名曲外,多创作一些反映群众生活风貌的作品。作品要通俗简明,爱好者既喜欢又便于学习演奏,群众既爱听又能听懂。
三是专业人员要放下架子,深入到爱好者和大众之中,多介绍演奏一些传统名曲,同时多举办一些辅导班、普及班、提高班,手把手传授二胡技巧,与这个群体广交朋友,紧密联系,增进友谊,不断壮大二胡音乐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