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听松》是民间艺人阿炳原创的一首著名的传统二胡曲,前人对此曲的演奏有许多创新。然而,像高扬把京剧的 “急急风”作为开场,以京剧的打击乐作为全曲贯彻始终的伴奏,却前所未有。阿炳本人这样解释:“南宋时期,金兀术为岳飞所败,趴在无锡惠泉山下的听松石上,俯听宋朝追兵的声音,故名《听松》。”

  乐曲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歌颂了中国人民青松般高洁的民族气节,钢铁般坚强的斗争意志和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全曲气魄豪迈,刚劲有力。二胡曲,又名《听宋》。据说阿炳在抗日战争时期每逢演奏此曲之前必讲一番南宋时期入侵者金兀术败逃的故事,以金兀术的败逃喻日寇的失败,以岳飞的奋斗精神预言中华民族的必然胜利。

  在二胡曲中,《听松》是独树一帜的珍品。杨荫浏先生在为《阿炳曲集》写的乐曲中说明中说:“《听松》可能也是阿炳自己的作品”。据《阿炳传略》说,人们听到阿炳演奏此曲的时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阿炳自己的说法是“宋朝时候,金兀术给岳飞打得走投无路,十分狼狈地跑到无锡惠泉山脚下,躺在原楹石上(注:无锡惠山有一块平面的大石头,人可以躺在上面,刻有“听松”二字,此石至今犹在),心惊肉跳地倾听宋朝兵马有声音,这曲便是描写这个故事,所以又名《听宋》”。音乐不可能描写故事,这说法令人怀疑。介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阿炳“说新闻”以宣传抗日的事迹却是众所周知的,凡是经过那一历史时期的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有一致的体会,那时只要提起岳飞、文天祥、史可法、梁红玉、花木兰、穆桂英等等人物,用不着提示这中“借古喻今”,就自然会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感情。阿炳的感受更不会例外,这音乐中的体验与基说是与岳飞的故事有关,毋宁说是与抗日爱国情绪有关。

  阿炳像《阿炳曲集》中的记谱是五个部分,其中的是乐曲的主体,因而前面可以看作是两个引,后面可以看作是两个尾声。原谱,我们称之为引子I节奏自由,每分钟约60拍。

  引子I内部包含着两个互为对比因素,一个因素是呼喊式的音调,这种高音区的同音反复式的音调,完全是提高了嗓门喊口号的声音,“冲呵”“杀呀” 之类,这种音调,与《大刀进行曲》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旋律特征相类似的,甚至可以称它为“怒吼”音调。另一个因素有人从造型角度说它是“风声”,有人从表现角度说它是感慨式的“叹息”,看来它是造型性与表现性的统一,两种说法可以合起来参考。这两个因素又轮流出现一次,引子I即行结束。

  原谱,我们称之为引子II,每分钟约80拍。它也由两个因素组成。因素1是小军鼓的敲击声。每分钟约80拍;根据无锡许忆和同志提供的材料,阿炳自己曾说过,他把他在无锡街上听到的“洋鼓号”用在二胡曲中了。《听松》引子II下是使用“洋鼓洋号”音调的地方。请听众不要注意它的音高特征,而专门注意一下它的节奏音调,它的颤音奏法(tr)就是细碎的节奏,这与小军鼓的敲击声何其相似:

  引子II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号角式的音调,原来的所谓“洋号”的音调,人们都是听得很熟的。阿炳的“洋鼓洋号:音调完全五声音阶化了,这就支除了它所谓”洋“味”,提示了中国人民国量、气派和不可战胜的精神面貌。原谱是全曲的主题部分,4/4拍,每分钟约76拍-,边演奏边加快,高潮处达到每分钟 144拍。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