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胡这件乐器从民间状态到登上“大雅之堂”其影响力愈来愈大、发展速度在近现代特别是在当代发展尤为迅速。被称之为“东方小夜曲”的二胡名曲《月夜》是我国一代宗师刘天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立意深刻、旋律优美、创作手法洗练。对此曲的演奏分析能更好的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引发我们对二胡艺术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刘天华;月夜;揉弦;色彩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在乐器改革、传统音乐记谱,特别是二胡、琵琶音乐创作演奏方面做出了极有意义的探索。一生短促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音乐遗产:十首二胡名曲、三首琵琶独奏曲、一首民族器乐合奏曲及《梅兰芳歌曲谱》等等,其中十首二胡曲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演奏技法和音乐创作上大胆借鉴西方乐器(钢琴和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和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使其二胡音乐风格充满时代气息,二胡演奏技巧得到很大的开拓。下面是笔者对其二胡名曲《月夜》创作及演奏的具体分析。
1918年刘天华先生开始创作二胡曲《月夜》于1924年定稿,是作者早期的作品。时至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黑暗年代,当时刘天华先生从为生活四处奔波到被母校常州五中聘为音乐教师生活比较安逸,职业和收入稳定、家庭无比温馨。在教学之余,刘天华先生常于夜晚在庭院里或散步或操弓习琴,在一个明月当空繁星点点的夏夜,身临凉风阵阵、月光如水、树影婆娑的美景,妻子一旁相伴递茶送水令作者无比惬意深深陶醉于其中,有感而发开始酝酿创作《月夜》。
二胡曲《月夜》由三段构成:分别是慢板、慢板、快板。以正五声为旋律骨干音,具有鲜明的七声框架内的五声性旋律风格,采用加进变宫的六声宫调式。通过对江南美好夜晚的描绘,很好的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是二胡作品中借景抒情的上乘之作。
第一段1至32小节(四四拍),这个段落着重描绘江南夏夜的静与美,浓郁着江南水乡韵味。第1—2小节中开始的“La”起弓应静而弱不可带音头,如涓涓流水引出本小节;第2小节第一拍的“So La”为第二拍的高音做铺垫,演奏“So Mi”时以滑音奏出音色要柔和,本小节后两拍注意运弓力度的变化,仿佛作者在凝视皎洁的月光;第4小节渐趋于平静,“Do”音的运弓和揉弦应平和流动如水波荡漾;第5小节的“Mi So Mi Re”需用甜蜜细腻的滑音才能显现出江南的风韵;第6-7小节力度由弱到强是作者的又一次感叹;第8小节的“So Do”应以内弦柔和奏出;值得注意的是从第9小节末开始乐曲转入充满生机的气氛中,第11小节的第四拍乐曲进入高音区且力度加强,似虫儿鸣叫与月光皎洁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副绝美的风景画,情绪显得有些激动;第14小节高音的“So”至“Si”的出现是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第16、17小节需运用异音同指的滑音似少女明眸回转亲切缠绵意味无穷;第19至23小节:
乐曲轻柔流动、云月相映仿佛月宫仙子翩翩起舞,演奏这一部分要注意运弓与气息结合的连贯性;第28小节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运用同指异音要注意其圆滑和流畅;第29至32小节音乐从赞叹激动渐趋平静,使人深深的沉醉于恬静而美好的夜景之中。
第二段33至50小节(四四拍),此段仍是慢板,但其力度和速度变化较前一段明显,可以分为两个小的部分,整体上较第一段显得更加深沉,乐曲情绪波动更大,是作者在美景与现实中的交织。
第一部分33—44小节,速度要放慢,类似于吟诗般的旋律隐隐浮现作者的淡淡哀伤,两次“Re — So — Si”运用同指异音的滑音仿佛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或是某种诉说某种渴望;39、40小节又归于平静,有超然于生活,归隐于山野的文人情操。
第二部分41—50小节,要特别注意乐曲速度的丰富变化。第41—46小节:
41小节开始的第一拍要奏出音头的爆发力,充分展现作者锐意进取、充满活力的精神,第43小节首次出现32分音符预示着音乐又一高潮的到来;44—46小节“”运弓力度进一步加大、揉弦幅度增强,作者情绪更加激动,旋律起伏跌宕,看似描述江南夏夜的美景,实则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47小节32分音符的再次运用比第一次更长更具跳动性,揉弦的力度波动更大,结尾渐渐平静下来心境与美好的夜色交融给人以深思。
第三段51至68小节为快板(四二拍),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此段是前面慢板段落的核心音调所进行的一种自由变奏,通过重复、摸进等作曲手法的运用,不仅使乐曲第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而且一改本曲前两部分典雅、秀美、哀伤及激动之风格,带给我们的是活泼风趣和轻松愉快。第51—54小节为规整的四小节,后两小节是前两小节的高八度重复,在演奏时乐曲速度的变化:“从慢到快”右手运弓不可拖泥带水应弓法与滑音密切配合且;第55—61小节:
运用民间音乐中常用“变宫为角”的创作手法,通过调式交替、具有连续切分效果的节奏以及富有特色的四次滑音的运用,更是把诙谐幽默嬉戏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此时左手演奏滑音要敏捷注意音的圆滑效果和松弛,右手运弓要快速且强弱得当,通过反复体会其变化才能充分表现出作者怡然自得之意;乐曲最后同前两部分速度渐慢、力度渐弱趋于平静,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遐想。
通观《月夜》全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无论其三个段落如何发展,在段落结束时结尾相同,
演奏这部分时,要注重揉与不揉的搭配,还要和气息及力度的强弱的综合运用。这是刘天华先生经常采用中国传统音乐的“合尾”创作手法;能够使乐曲在发展变化中获得统一。
参考文献:
<1> 刘育和.刘天华全集.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9.
<2> 赵寒阳.二胡技法与名曲演奏提示. 北京:华乐出版社,1999.9
<3> 袁静芳.民族器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作者简介:
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师,从事音乐理论、.二胡教学与研究工作。
(商丘师范学院)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