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其他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从80年代起清河就开始关注汉剧。后来认识二黄老艺人杨明灿老先生,更近一步走进汉剧。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和学者方军、青年摄影家陈旭对汉剧进行跟踪采访,分别在《文明》、《旅游天地》、《新西部》等报刊发表了10几篇关于汉剧的文章,这也是汉剧的保护和宣传做了点微薄的事情。

我们都是汉水边长大的,陈出生在上游勉县,清河出生在中游紫阳,方出生在下游湖北郧西,我们有着太多的汉水情结。一次次跟着汉剧团在秦巴汉水中穿行,目睹了演员的艰辛和父老乡亲对汉剧的热情与喜爱。记得03年的正月十五前的那晚,在安康瀛湖天柱山上,凌厉的寒风撕扯着我们的脸,我和方和陈站在白云寺的门前看电影。寺里的女主持虽然给我们安排了单间,但我还是彻夜未眠,太冷了!己丑年三月,我和方又随安康汉剧团上了天柱山,但晚上没敢住在寺内。寺内的信众太多,竟然没有住的地方!

汉剧这个剧种,由于它是早期秦腔,可以说它融会了传统文化雄厚的三秦大地长期积累的一些文化结晶。“汉调二黄剧目应该说是非常丰富的,建国以后,就在陕南这一块流行的剧目大概就有1000多本,2000多个,成册的1000多本,可见流行剧目的量,在全国各个剧种当中,从数量上就可以看出来它剧目的丰富程度。”(戏曲理论家朿文寿先生语》)

汉剧的脚色行当较为完整,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各行都有自己的表演程序,对兄弟剧种行当的丰富和发展有较大影响。在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汉剧为京剧的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对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赣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研究戏曲板腔体系、戏曲音乐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和进行艺术创新的资源。

陕西汉剧以汉中和安康为基地,形成四个流派。安康派擅长文戏,通用我家乡紫阳话,(在紫阳县我老家汉王城,母亲亦是汉剧票友,曾经出演过阿庆嫂。)音调浑厚而柔婉;汉中派音调悠扬绵软,唱腔吐字带川味;商洛派以武戏见长;关中派重唱工,表演细腻,音调高昂豪放。汉中和安康原来每个县都有专业汉剧团。在原陕西省常务副省长徐老山林先生等领导的重视下,安康的汉剧事业得已生存下来。此外,汉中有一家汉调桄桄剧团。但已经很是衰落了!
清河小时候常常跟着大人在故乡听他们看他们演汉剧,其唱词和道白令人回味无穷。而如今,我们在庙会上看汉剧,汉剧也只能在庙会上“活化”。是喜亦悲!现代文明的典型特征一个是快(速度),另一个就是遗忘(去旧纳新)。有的人忘了故乡,有的人忘了朋友,还有的人忘了自己,活在假想的现代文明中!那么汉剧的命运呢!?有谁还会记起你!?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