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实音画锡剧《天下第一村——吴仁宝的风采》是以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为原型打造的一部当代戏剧作品,展现了华西村人民脱贫致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显著业绩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锡剧《天下第一村》是江苏无锡大阿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创作的现代剧目,于2011年进京会演。2012年,该剧又被江苏省委确定为党建教育优秀剧目,在全省13个地级市巡演,半年内演出场次累计达37场,观众近5万人次。
担 当—— 民营小公司也敢碰时代“大题材”
锡剧《天下第一村》以华西村为背景,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一位旅居海外的老华西村人阿萍回乡观光,拉开了全剧的序幕。在导游阿福的介绍和阿萍对往事的回忆中,穿越几十年,在一个个感人故事的背后,展现出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
然而,敢于触碰这一大题材的却是一家规模不大的民营文化公司——无锡大阿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10年8月,大阿福文化公司掌门人夏吉平进京探路,当文化部有关领导问及有何新戏向建党90周年献礼时,他脱口而出,说要搞关于华西村和吴仁宝的大题材。
在夏吉平心中,创作目标其实早已确定。为何不能创作一个优秀大剧目呢?“一个小小的村庄,一个最基层的村官,几十年风雨不曾动摇,走出了一条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成功之路。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它、熟悉它、创作它、反映它。”夏吉平说出了心里的谋划。
出 新—— 让传统戏剧焕发青春
当观众进入剧场观看《天下第一村》时,不仅会被华西村群众的创业历程和吴仁宝的感人事迹所感染,而且还会对现场精美的舞台布景、浓郁优雅的锡剧唱腔、震撼的视听效果等赞口不绝。笔者多次在演出现场听到观众发出这样的惊叹:现在的锡剧还能这样演?
传统戏种的生命力在于传承,而创新是其永葆青春的秘诀。在创作《天下第一村》时,夏吉平及其团队就抱定一个宗旨:坚持传承而不走老路,敢于创新让人耳目一新。他们遵循戏剧创演的艺术规律,在锡剧的基础上力求革新,将真实的影像素材、锡剧的戏曲元素、写意的视频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
何谓纪实音画锡剧?国家一级导演、该剧导演徐铮这样解释:就是以真人真事为题材,运用现代技术手法,将一台集声电光和精彩舞美的好戏搬上锡剧舞台。
《天下第一村》打破了传统的锡剧风格,为现代锡剧的创新拓宽了思路。该剧第一编剧邓耀清是个年过花甲的老编剧。为了写好剧本,他在华西村实地生活了两个月,获得了丰富的一手素材。“吴仁宝是农民,他最了解农民,最能用农民接受的管理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他那种勤奋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幸福发展的思维和理念,那种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的崇高品格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邓耀清说,社会上宣传吴仁宝的事迹太多了,怎么选择典型,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将吴仁宝的形象丰满、全面地立起来,这是一个关键。于是,他另辟蹊径,采用“糖葫芦”式的编写手法,以倒叙的方法侧面烘托,将4个故事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全剧由“相亲”“求职”“慈爱”“发展”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主题都是现实的热点话题。
为了使故事更加紧凑,徐铮把锡剧原唱腔尾部的拖音节去掉,使表演从原稿的3个多小时浓缩到1个多小时。在尾声部分,他还设计了别具匠心的“电视画面”,通过剪切吴仁宝答记者问的视频,使现场观众身临其境,实现舞台上下的互动。
活 路—— 大胆使用市场法则集纳各方资源
锡剧《天下第一村》就其内容与形式,可谓是大容量、大体量、大阵容的现代剧目。打造这样一台戏,对于一个资产不足百万元、专职人员不足10人,同时并不拥有专业演出团队及场所的民营小公司来说,难度不小。
万事开头难。创排剧目要有本子,短时间内找人创作显然是不行的。于是,大阿福文化公司开拓视野去市场找。邓耀清是著名锡剧编剧,同时,他又情系华西村,一直怀有创作反映华西村剧目的冲动。当得知邓耀清已在华西村实地创作并有了基础较好的初本时,公司主动出击,一次性买下剧本的版权和修改权,抢得了创作的主动权。
导演是全剧创作的灵魂。要打造全新的现代大戏,首先导演要有全新的创意和才能。大阿福文化公司破天荒地起用电视大型节目的创意编排专家来当该剧导演,将现代音画融入传统锡剧,并吸收歌舞剧的特点适度改变锡剧的唱腔、唱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资金从何而来?大阿福文化公司以政府支持公益文化事业购买的方式以及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资助的途径,获得启动资金。他们创作出剧本及编排好戏后不断征求企业家的意见,鼓动社会各界出资扶助传统戏剧创新,选择确定投资伙伴,保证资金的支撑。
演员的选择和聘用更具市场特色。大阿福文化公司不养一名职业演员,但却拥有各类戏剧人才。演员不分职务、职称,不讲究名角资历,一律量才聘用,双向选择,签约上台,按劳付酬,违约处罚。对于跑龙套的群众演员,公司还尝试“演到哪、找到哪”的方式,减少城市间的来回跑动,大大压缩了财务支出。
闯 关—— 兼顾经济、社会两个效益
大阿福文化公司成立于2004年,夏吉平始终把“多出戏、出大戏、出好戏”作为公司的宗旨。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公司与上海戏曲界联手创作了大型原创滑稽戏《阿福嫂到上海》,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优秀剧目进京献礼演出。大型原创古装锡剧——梅花精英版《玉飞凤》入选文化部主办的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并获文化部奖励30万元。
一个小小的民营文化企业连续3年原创3个优秀剧目,又连续3次进京献礼演出,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当被问及取得这些成绩的奥秘时,夏吉平给出了两个字:“闯关!”
闯关,首先要敢于战胜自我,在自身经营理念上闯关。作为民企的“大阿福”从自身实践的经验教训中摆正位置,自觉把文化项目的社会效益放在公司经营的首要位置,同时也不忽略经济效益。
闯关,还要敢从公司运作机制上求突破,在大步迈向文化产业中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给了“大阿福”有力保障,政府埋单增强了企业做“大题材”的信心和勇气;市场化运作激发了民营文化企业的活力,市场认可又为企业锦上添花。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