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岱江,1933年生,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这句话是官方、媒体在宣传时常用的;然而对于我们戏迷来说,获奖、称谓都不重要,我们喜欢他,就因为他演得好、唱得好,这就足够了。
一位优秀的演员,这里包括各种艺术形式的演员,他们成功的表演首先要将该种艺术形式的特色发挥出来,然后再将自己的特点与艺术相结合。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优秀演员。
从1951年开始,李老师就从事文艺演出了,不过当时李岱江主要演歌剧、评剧。52年的时候,李老师就到实验歌剧团了,当时袁来新、张斌等同志已经整理了很多的吕剧传统剧目,李岱江演出了《小姑贤》、《井台会》等等。金声玉振这个节目曾提到1958年李岱江曾因为主演喝醉了酒坏了嗓子才走到舞台中间,这个其实我个人卫视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只能说是在某剧目中李老师曾因主演生病而由配角升为主角。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李老嗓子很好,一进团就已经是重点培养对象了。1953年参加了济南大观园电影院的公演,演了几出传统剧目。1954年参加了首届华东戏曲汇演,当时参演剧目是传统戏《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展演的优秀剧目是《井台会》,李岱江出演魏魁元和王登云,获得表演三等奖。1955年又进京演出、慰问朝鲜。这一时期, 李岱江的唱腔风格还没有形成,但完全听得出她的嗓子极好。这时期李岱江的舞台实践可以说为他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上塑造出更多更优秀的角色奠定了基础。确实,虽说风格没有完全形成,当时已经有开始形成的迹象。
越到晚年,李岱江老师的风格越明显。用我的话说,就是“音实口虚”。
先说音实。因为作为一名优秀演员,首先他本人的风格要符合服从于艺术的风格。吕剧作为乡土艺术,它的特点就是朴实,一字一顿都要落到实处。不论李老师的发音方式如何,他的声音都是实的,不像高静一样。高静是有实有虚,发音不稳定。
口虚是指李老师的发音方式。他的部位可以说很靠后,在口腔的后半部分。这样有个好处就是保护嗓子,避免简单地用嗓子喊,否则老艺术家不可能唱到七老八十(高静语)。
五十年代代表作《借年》、《小姑贤》、《井台会》、《借亲》、《穆桂英》;六十年代《蔡文姬》、《两垄地》、《姊妹易嫁》;八十年代的《衩头凤》、《娶婆婆》,还唱过《画龙点睛》。从现有的录音来看随着年龄的阅历的增长,李老师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套路。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