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其他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品京剧和板眼如醉如仙,听小戏伴流泪动人心弦”。这是小时候听老人对看京剧和淮剧的两种不同感受的描写,好像还很形象也很准确。是的,你看那些京剧老戏迷和老票友在看戏时,眯着眼睛,手轻轻和着拍节,那种进角入戏的模样,恰如饮美酒,做神仙一般,这就是戏的魅力。

京剧,老百姓称之为“大戏”,因而把淮剧称为“小戏”。小时候,家乡古镇有很多淮剧团来唱戏。那时候的人也只有去看戏来消谴,去寻找精神寄托。我那时幼小,却也爱看戏,经常看戏,或是大人给了一点钱,得以看全场,或是守在戏院门口,等看“了台戏”,又叫“撒锣戏”。甚至下雪,下雨,单衣破裤,圈在戏院门角,但等“撒锣”。

那时看的剧目不少,对淮剧的各种曲调也留下不浅印象,但都是半懂不懂。最近因思旧忽然多看了几出淮剧,遂想到童年看戏时的情景:看到苦戏(即悲剧。小戏的内容大都是先悲后喜,好人的命运都是先苦后甜),剧场里能鸦雀无声,那时剧场里没有任何辅助音响,全靠唱戏人的嗓子——只听唱戏人声泪俱下的演唱,台下看戏人一片唏嘘、哭泣声。什么《牙痕记》《恩仇记》《赵五娘》《秦雪梅吊孝》等,尤其是中老年妇女看完戏后到家了,眼睛还红红的,这就是淮剧的感染力。小戏的内容多是惩恶劝善,劝告人们做好事,不做坏事。告诫男人要立身正派,女人要贤惠貞德,年轻人要苦读上进,好人终有好报。这就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心理和愿望,可以说那时的人心是善良的,小戏剧是美丽动人的!顺便说一下,解放前唱小戏人苦不堪言,解放后五、六十年代的演员生活那是很艰苦的,我亲眼目睹住在我村周姓人家的几个演员,夜晚唱完戏回到住所,饿得实在受不了,见周家厨房里有剩余一点山芋叶黑稀饭,他们不顾自己在台上是尊贵的皇帝,公主,向周家要来分吃了,然后几个人千恩万谢,说以后每晚请全家人看戏。

我对淮剧印象有深的其中之一是《金殿认子》和《秦雪梅》中的〈吊孝哭灵〉。《金殿认子》是《牙痕记》中最后一场“团圆戏”。演员集中,剧情高潮,唱词流畅有韵,很有感染力,对戏剧的主题——“子孝母爱”表达尽善尽美,尤其听到那李氏二夫人坦言诉说时,唱腔用的是传统‘老淮调’,——静态,板鼓点奏,演员的哭诉,唱腔播扬无碍,那感染力真是催人泪下!
《秦雪梅吊孝》好象是纯悲剧,尽管剧中增加了另一个受害者——姨妹艾玉,但还是悲剧结束。《吊孝哭灵》的氛围、场景、唱词、唱腔以及悲剧气氛不亚于越剧《红楼梦》中〈宝玉哭灵’,贾宝玉是男的,哭未婚妻,秦雪梅是女的,哭未婚夫。贾宝玉是不是有点虚情假意,林黛玉的死该不该去哭,暂不去论。秦雪梅哭桑林那是真伤心的,尽管女婿是父亲逼死,责任好像也有自己一份,淮剧(王锦宜)选择的唱腔唱词更能表达雪梅的悲痛、真爱、坚贞。后来艾玉上场,二人对唱,艾玉的善良多情与见义勇为,雪梅的知恩大度和对夫婿的真情挚爱确也感人,动人心魄。我曾有妒心:这个桑林,竟有这么好的两个女子在世上爱他,他真死也值得。

之于有的淮剧板本演艾玉“一夜冲喜”而怀孕,这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善良心理,不忍桑门断后,也给艾玉一个名份。但还有的在上坟时,桑林魂灵托梦,说他是上天金童化身,雪梅是玉女转世,二人合该不得团圆,这种唯心宿命的补充,一下抹杀了《秦雪梅吊孝》这出戏的主题思想——人为的悲剧性,恰是狗尾续貂!

这也是淮剧被称为“小戏”的粗糙性和随意性。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