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看的最多的剧,是C。
吕剧,是故乡的剧。早年,几乎村村有剧团,人人都会哼几句。唱腔,若乡谣俚曲;唱词,也多为白话俗语。易懂,好记;难登大雅之堂,乡间村落风靡。
故事,也大都是家长里短。既不说帝王将相,也算不上才子佳人。
小时候,看的最多的戏,如《小姑贤》、《姊妹易嫁》、《王定保借当》、《李二嫂改嫁》什么的,好象说的都是家常事。
每每新正,千村万寨,锣鼓响处汽灯亮,吚吚呀呀演戏忙。
早年,没有电灯,舞台四角都挂着一个汽灯。汽灯类似马灯,只是比马灯多了个机关,就是可以向油壶里打气,以雾化煤油,增加亮度。
童年的马灯,灿烂了故乡的夜。
熟看吕剧三百遍,不会唱戏也会哼。
“清明佳节三月三,老师踏青去游玩;留下顽童七八个,凑在一起来赌钱……”
“李二嫂眼含泪,关上房门,对孤灯……”
“有老身坐上房心乱如麻……”
去小河,上山岗,孩子们都会哼哼几句。哼得心驰神往,物我皆忘。
吕剧,滋养着故乡人的心灵。
吕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扬琴、坠琴。
我的小村剧团,好象没有弹扬琴的。操坠琴、二胡的是兄弟俩,是我的远房堂哥。夏夜沙滩纳凉时,也会拉的,很好听。他们一共兄弟六个。其中,老大是麻子,老二是瞎子,老六是哑吧。操琴的是老三、老四。生命很神秘,相对正常的老四、老五年纪不大就去世了。老三,也因饮酒过度,手开始抖了。前些年我回故乡,看到他坐在大树的荫凉里,傻乎乎的有点可怜。另外三兄弟,却活得很顽强。这也验证了,人,还是傻傻地活着好。
他们,也许是故乡最后的琴师。
童年,一直向往着看县吕剧团的演出。不仅唱得好,演员也长得像仙女。直到我上了高中,我才实现了童年的愿望。在县剧院里,看了县吕剧团演出的《丰收之后》。是买票去的?忘了。或许是优待票?我的语文老师曹尧德先生,是《丰收之后》剧本的主创者。那时,我是他的得意学生。是不是,他私下塞给了我一张票?
我姥姥家的一位本家温玉娟,就是县吕剧团的演员。或许是现代戏会演中被导演看中了,成了电影演员,在《喜盈门》里首演走红。
我去北京读大学后,每年春节从天津港坐船回家,船上的广播聊以自娱有人性化,总会播放吕剧选段,每每听到坠琴的乐声,都会感到温暖、愉悦。
后来,耳濡目染的剧种多了,反倒疏离了故乡的吕剧。70年春,学院战备疏散至河北饶阳,与县河北梆子剧团毗邻。悲怆苍凉的燕赵之声不绝于耳。后来,居然习惯了,喜欢了。我后来,也曾为一个县河北梆子剧团写过一个剧本,整天与剧团厮混在一起。吕剧也渐行渐远了。
吕剧的确的乡谣俚曲。不像梆子,也不像江南的越剧、沪剧、锡剧。那是真正的的才子佳人。而京剧、昆曲以及梆子,更适合帝王将相。像最流行的《秦香莲》,我没有看到吕剧演出过。评剧是见过的。河北梆子,也看过。包公,是中国老百姓的清官偶像。
我至今仍然记得包公的铡刀。好象也分龙头、虎头、狗头三种。
同样挨铡,刀也是有区别的。死,也要讲究个三六九等?
包公铡了皇帝的女婿,也铡了自己的侄子。他们用的是什么铡刀呢?
吕剧不演才子佳人,也不濱帝王将相。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