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琼剧奇人”杨少雄年近八旬能拉一字马

你很难想象,一个77岁的老人还能拉“一字马”。他就是澄迈县的“琼剧奇人”杨少雄。

杨少雄是个传奇人物,不但“奇”在放弃上武汉大学的机会而转考琼剧团,并能演好琼剧,还“奇”在能导、能编、能教、能写,是个琼剧多面手。此类人才,即使在整个琼剧界,也属凤毛麟角。

大学不读去做戏班
1955年,19岁的海南澄迈县加乐镇青年杨少雄,做出了一个令家乡父老震惊的举动:放弃已寄送到家的武汉大学中文系高考录取通知单,报考驻点在屯昌县的“南强剧团”。

当时,尽管琼剧是海南百姓文化娱乐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形式,但受旧观念影响,人们对从事琼剧表演的职业期许并不高。“大学不读,去做戏班”、“做戏班子,不入流”,种种言论,在小墟上四起。母亲心疼地劝告杨少雄,“戏班子、卧祠堂、睡公庙,哪有出息?你看,人家都笑你了。”

谁也没想到,家中从无一人与琼剧有过瓜葛的杨少雄,何来对琼剧有如此大的热爱,在此后近60年的光阴里,学之、唱之、演之、导之,同时用他生花的妙笔,将经典的琼剧剧目,一出出、一幕幕、一唱腔、一招式地记下来,期待实现自古强调“言传身教、耳提面命”戏曲精髓的文字传承。

辗转三县追剧团

8月8日上午,海南日报记者慕名来到杨少雄家。老人家精神矍铄,短袖T恤外露出的胳膊隐隐现出漂亮的肌肉线条,眉角间不自觉地带着微微笑意,看上去也就50岁出头,记者无法将这位老人与已77岁的杨少雄联系在一起。

采访过程中,杨少雄像陀螺般在他简陋的居室里转进转出,并给记者进行倒立、“一字马”等高难度的柔韧训练表演。58年前的人生选择,让世间少了位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却让杨少雄得以与他挚爱的琼剧艺术终生为伴,享受着琼剧带给他的健康和幸福。

据杨少雄回忆,童年时,每逢琼剧班到家乡加乐墟演出,母亲都会带他去看戏。幼小的杨少雄不懂剧情,只看热闹,每每看完戏回家,锣鼓音和弦笙声,缠绕在幼小的杨少雄心间,经久不息。戏曲种子,就这样悄悄地播进杨少雄的人生。上中学后,凡是琼剧团在学校附近地方演出,晚修时间,杨少雄身在课堂,心早已飞到剧场。下课钟声一响,杨少雄便和许多爱好琼剧的同学马上直奔剧场而去。

1955年夏天,杨少雄从琼山中学高中毕业,参加了高考。就在学校要放假的前几天,他得知“南强剧团”正在招生。暑假一开始,杨少雄起个大早,匆匆从澄迈乘车赶到南强剧团正在进行表演的海口大同戏院,一打听,才知“南强剧团”在头天赴保亭县演出去了。杨少雄马上来到海口汽车总站,数数身上的钱,刚够买去保亭县的车票,此时的杨少雄如开弓的箭,一心只想找到剧团。

忍饥挨饿大半天后,杨少雄终于找到了“南强剧团”的临时住址。面试是一段清唱,剧团领导认为杨少雄声音清晰,相貌英俊,有一定文化水平,当天即拍板录取。听到这消息,杨少雄比考上大学还激动。

高考成绩如何,杨少雄早没放在心上。但他知道,父母一直希望他能继续在学业上有所追求。杨少雄决定先瞒着父母学戏。

考入“南强剧团”次日,杨少雄就在老演员指导下进行吊嗓、练声、跌、打、翻、滚、唱、念、表等基本功训练,每天两小时。一个多月后,“南强剧团”巡回演出回到驻地屯昌县。暑假即将结束,杨少雄请了假,回加乐老家看望父母。一回到家,父母对不辞而别的儿子又是责怪又是称赞,原来,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已寄到家中。杨少雄把自己放弃大学要学唱戏的打算告诉父母,消息传出去,乡亲们都惊得瞠目结舌。

妙笔生花获嘉誉

杨少雄拜过很多名师,赛玉琼(刀马旦)、梁玉莲(刀马旦)、梁发昌(文净)、吴桂连(末角)、谢海禄(小生)、陈华(小生)都对杨少雄的戏曲表演进行过指导。杨少雄主演过的剧目有147部,代表作有《张文秀》、《薛平贵与王宝钏》、《智取威虎山》、《红嫂》、《李双双》等,塑造了张文秀、薛平贵、杨子荣、吴二、喜旺等艺术形象;执导过《李双双》、《三堂会审》等40部剧目;整理改编的《孤儿状元》,1999年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研讨会”一等奖。

杨少雄不断学习,汲取对传统琼剧有用的东西。绕手腕’这样的叫法,传统琼剧中没有,有的是‘甩手腕’或‘小五花’这样的名称,我觉得对动作的表述都不够准确,‘绕手腕’在傣族舞中有,我学过来,用在琼剧上。”

“我现在主要精力用在写作上,”杨少雄介绍,他现在每天会进行8个多小时的写作。杨老耳聪目明、身形矫健,不用戴老花镜等任何辅助工具,能看清5号字,一直保持手写,写的字在3号左右,非常工整,虽然用的是圆珠笔,但看得出其深厚的软笔书法功底。

“琼剧演员中,能演、能导、能编、能教、能写的,并不多见,杨少雄算得上颇有建树的一员。”原广东省琼剧院副院长、琼剧作家钟少彪曾这样评价杨少雄在海南琼剧史中的位置。杨少雄既能写剧本,又能写戏评,还对明清以来海南琼剧前辈艺术家的轶事进行整理,如鸡蛋生(田巨昌,澄迈人)、烟屡生(罗立书,澄迈人)、三升半(王秀明,万宁人)等已故名家的人物传略,异闻奇事,小小短章,诙趣谐情。钟少彪认为,琼剧传统剧目多属口头传授的提纲之作,唱做兼佳的只是凤毛麟角。而历代艺人集体创作中可圈可点者只有《张文秀·偷包袱》、《林攀桂·上金銮》、《嵇文龙·锄奸》等几出,为琼剧剧种所独有。“选取其中几个片断,细细密密地用文字将其撰写成文的,杨少雄是第一人。这些文章非抒情而是写实,读来使人觉得枯燥无味。然而对于琼剧行内之人,对于艺术学校教学,对于继承传统创造新形式以使现代题材戏曲化来说,借鉴的价值自不待说。”

2008年2月,杨少雄编著的《戏海钩沉》一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11年8月,该书(续集)出版,杨少雄把自身长期练功和舞台艺术实践中抽象梳理出的戏曲表演基本常识,进行整理汇编,对小生水袖、扇子功、翎子功、指法等琼剧表演程式进行详细准确的记载。杨少雄说,他的目标,是要将所积累的250多套(其中琼剧表演程式187套)戏曲表演程式全部写出来。

殚精竭虑育后人

杨少雄退休后一直住在澄迈县二小职工宿舍。房间很小,就在这里,年过七旬的杨少雄每天都进行压腿、劈叉、倒立等琼剧基本功练习。“琼剧里面的女步比男步难走,步子碎,还要走成直线,我每天都会在房间来回走上几十趟,天天要走,不然就生疏了。要是我自己都做不好这些动作,怎么去教别人呢?”

1980年代中期,戏曲艺术陷入了低谷,省内很多剧团纷纷解散,澄迈剧团也处于瘫痪之中。1987年,杨少雄转行到澄迈县第二小学当上了地理老师。“主要是我普通话不行。”他笑着解释。

初当教师的几个月里,杨少雄经常梦见自己练功、演出,这让他睡不成眠,食同嚼蜡。正巧,金江中学、澄迈中学请杨少雄到两校高中部讲艺术课,这启发了杨少雄,把琼剧艺术引入校园。1991年至1998年间,杨少雄在澄迈多所中小学校举办了琼剧培训班,教授课程包括:琼剧唱腔、表演程式、戏曲理论。杨少雄讲课,对琼剧故事信手拈来,风趣生动,孩子们听得兴致盎然,几个月下来,掌握了不少琼剧知识,从懂看琼剧进而发展到爱看琼剧,提高了戏曲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也获得了家长们的支持。

“在中小学里举办琼剧培训班、兴趣班,是我在半个世纪的琼剧人生中的创举。”杨少雄对此深以为豪。
杨少雄的《戏海钩沉》。
一九八年,杨少雄在琼剧《春草闯堂》中的扮相。海南日报记者陈超翻拍

年近8旬的杨少雄还能做出高难度的动作。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