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里乾坤艺术妙——谈管善裕、陈粤渠《续荔镜记》舞美视觉艺术
人们对陈三五娘的故事耳熟能详,一曲《荔镜记》成了潮剧舞台上的经典性剧目,历久不衰。不久前,广东潮剧院重排《续荔镜记》,这是何苦、魏启光、谢吟、李志浦根据明本《班曲荔镜戏文》整理而成的。当年在潮剧舞台上屡受欢迎。观众们对它的精彩表演,至今仍记忆犹新:编导都是大家手笔,演员也是阵容强大,而管善裕的舞美设计更是美奂绝伦,可谓珠联璧合,满台光彩。这已经成了记忆里的盛事。
但真的不可复制吗?这回的重排及演出,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赞赏。尤其当帷幕一拉开,那别出机杼,甚见新意的舞美艺术,不由得令人眼前一亮,惊艳,击节,反响十分强烈。老观众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不但唤回到从前的艺术的甘美记忆,而且已经是多年所未见的了。而青年观众则大出意外,连呼没有想到。他们早被眼前这美轮美奂的潮剧舞美艺术“镇”住了。
这舞美艺术的设计者是谁?人们猜得不错呵,却正是潮剧舞美艺术的泰斗式人物,广东潮剧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管善裕先生。但他说,跟他合作的还有一个从汕头工艺美术学校毕业不久的潮剧舞美新秀,他的名字叫陈粤渠。
欣赏他们为《续荔镜记》设计的舞美艺术,真是一种赏心悦目,可以看出其中艺术上的别具匠心。对于管善裕而言,这似乎更是一种挑战,此前的舞美设计越完美,这回的难度越大,对于不断探索追求创新,而不愿意满足原来成就的艺术家,这尤其棘手。但可以看出,真正有才华的艺术家,困难和挑战,却也是激发他们艺术创造的动力。从《续荔镜记》的舞美设计所产生的效果,我们可以说,艺术的出彩,几乎是无可挑剔的完美。这一老一少的合作是成功的。老艺术家艺术娴熟,技艺精湛,足见其宝刀未老。尤其深厚的文化与艺术底蕴,使他在设计时挥洒从容,几乎随意间的信手拈来,即精彩纷呈。而年青的艺术家,则也是聪慧的,在与艺术的心有灵犀中,不时地有艺术火花的灵光妙思。
这台戏的舞美设计,之所以让我们惊艳,我想,或者乃也正在其不落俗套的巧思妙构上。与从前的舞美设计不同,这里更突出了它的作为背景的意味,似乎有意无意间把它往后推。我们知道,包括潮剧在内的中国戏曲,不同于西方的歌舞剧,也不同于话剧,它更强调一种写意性。如何巧妙地配合演员写意性的表演,既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妙,又不喧宾夺主,对表演者有所影响,这分寸的把握尤为关键,即所谓:增一分则腴,减一分则瘦者也。而我们欣赏《续荔镜记》的舞美艺术,它却真正的做到了恰如其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于演员正是一种相得益彰。
设计者巧妙处有二:其一在台口处再设上一个假台口,并有意识的用明刊本《班曲荔镜戏文》之一页做装饰,这是强调它的来于古本,而非胡说戏说者。这种源于古人的强调,恰是一种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其二舞台上的主体设计则巧用一个镜形,边框饰以荔枝,暗切《续荔镜记》的本旨。其实,这种设计本身就很符合传统美学的意蕴,其象征意义尤为明显。潮剧等中国戏曲是最强调象征意义的,它也写实,搬演一个曲折生动的故事,但更富于象征,其间艺术上更强调虚拟性。如此,即可以客观上摆脱了舞台的限制,把艺术的空间更大程度地拓延。与此同时,却也可打通了演员与观众的藩篱,台上台下互动,情感交融成了一片。已经退休多年的管善裕先生,艺术理念一点不陈旧,还是充满了时代活泼泼的精神,在更加纯熟中有青葱的生动;尤其他巧妙地让舞台景致的切换完全在镜子里进行,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这一艺术思想,正是他几十年的艺术丰厚积淀之后的独特心得。
这次的合作,于年青的陈粤渠,恰恰也是一次获得老艺术家言传身教的最好机会。管善裕说,潮剧舞美的未来端赖年青人,他愿意无私奉献。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