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现代吕剧《百姓书记》是十艺节的开幕剧目。22日晚,本报文娱俱乐部的70多名会员有幸进入崭新的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观看了《百姓书记》的首场彩排演出。该剧是山东省申报十艺节“文华奖”评审重点推荐剧目之一,首场彩排演出效果出色,观众好评如潮,公认其为近些年难得的吕剧佳作。
“老故事”阐释新时期能量
现代吕剧《百姓书记》是根据改革开放初期,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带领寿光人民致富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1986年,王伯祥受命担任寿光县委书记,他冒着风险,敢于冲破当时社会大环境,在条件稍好的寿南推广蔬菜暖棚种植,对凋荒颓芜的寿北整治开发,迅速解决了全县农民的温饱问题。之后,王伯祥再接再厉,继续加大改革步伐,让寿光在工业、商业、教育、城建等方面齐头并进。王伯祥在寿光创造了奇迹,也在山东大地留下了一段佳话。
2010年,山东省吕剧院将《百姓书记》搬上了舞台。2011年该剧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建党90周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获得了高度评价。为了迎接十艺节,省吕剧院在原剧基础上,邀请了知名编剧杨林和著名导演李利宏对《百姓书记》进行了再创作。《百姓书记》讲述的故事虽然已经久远,但在当下新时期仍然能够传递出强大的正能量,是一部展现并讴歌“勤政为民”执政理念的经典代表剧作,王伯祥为家乡人民打造的“寿光梦”是当下“中国梦”的一个缩影。作为山东省申报十艺节“文华奖”评审重点推荐剧目之一,吕剧《百姓书记》也寄托着全省人民的希望。
观众尝鲜体验“笑与泪”
23日晚的彩排,是《百姓书记》在省会大剧院的首次亮相,时报文娱俱乐部的70多名会员有幸先睹为快。会员中不乏资深吕剧票友,他们在观看完新版《百姓书记》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近几年吕剧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70岁高龄的黄奶奶老家就在寿光,喜欢吕剧的她听说老书记被搬上了舞台,特意叫着老伴儿和儿媳一块过来看戏,“我的年纪跟王伯祥差不多,他当年在寿光干的那些事我都知道,这次专程过来看看老书记在舞台上的样子。”开演前,黄奶奶乐呵呵地说。可是,当两个小时的演出结束后,老人已涕不成声,“让我想起了太多年轻时候的故事。”
不只黄奶奶,大多数观众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甚至连大剧院的女服务生,也在工作之余不时地擦拭眼眶。在演出开始前,记者曾担心剧目过于主旋律从而无法吸引观众,事实证明这个顾虑完全多余,晚7点半开始的演出至9点半结束,几乎没有观众乱走动,“我们要把老百姓的事当成爹娘的事来办”的台词更是赢得阵阵喝彩声。
但如果你认为这部戏完全是“催泪弹”,那就错了,“欢笑与眼泪齐飞”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剧中,王伯祥与“阻挠者”九伯的斗智斗勇引发欢笑无数,而女干部迎秋为事业放下嗷嗷待哺的娃娃以及王伯祥父母与儿子推心置腹交谈等桥段更是轻易击溃了观众早已脆弱的泪腺。当演出结束演员谢幕时,观众对他们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西方管弦乐新鲜注入吕剧
新版吕剧《百姓书记》为何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记者了解到,除了剧目故事方面进行了重新编排,使得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化外,在舞台表现力方面的推陈出新同样功不可没,出色的舞台声光电效果,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意境,让观众大呼过瘾。
新版本《百姓书记》有几大变化,舞美进行了重新设计,舞台美术和真实影像相结合的手法,深度衬托了剧情;演员服饰也进行了重新包装,使剧中人物更加生活化。据山东省吕剧院院长段雨强介绍,新剧最明显的变化是对传统吕剧音乐唱腔进行大尺度改革,著名作曲家栾胜利对《百姓书记》配乐和唱腔进行了全新打造,使得吕剧唱腔更加平民化,拉近了同观众间的距离。“重新打造《百姓书记》的唱腔,就是因为过去老的吕剧唱腔,再放在这部戏上已经不合适了。因为剧中的故事、人物随着时代而变化,戏的内容和形式也都不一样,仅用旧有的唱腔已经不行了,必须在此基础上有发展、有创新。”段雨强称,现代吕剧唱腔的发展,必须革新再创造,每出一部新戏,不能再照搬过去老的传统唱段,这也是能够延续吕剧生命力的必然措施。段雨强称,为了营造宏大效果,在《百姓书记》的配乐革新上,加入了西方管弦乐成分。在当晚舞台前的乐池里,出现了在以往传统吕剧表演中很少见到的提琴、双簧管等乐器,在某些特定剧情氛围的营造上,这些乐器能够达到很多中国传统乐器所达不到的效果。
由于是彩排演出,谢幕后所有演员留在舞台上对发现的小问题进行完善。10月11日,吕剧《百姓书记》将在十艺节开幕式上跟广大观众正式见面。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