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是我国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山东、江苏和安徽部分地区。吕剧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40年代,吕剧在连云港地区流行,50年代后,广泛流行于东海和赣榆地区,许多镇村文艺团队排演了大量的吕剧剧目。”吕剧代表性传承人、东海吕剧团演员许素平说。
吕剧是生根于齐鲁大地上的一朵奇葩,最初的吕剧班大多走乡串村,在田间地头演出,影响较小。1910年前后,吕剧被搬上舞台,才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纵观吕剧艺术的演变过程,大体上是循“山东琴书———化妆琴书———定名为吕剧”之脉沿革和发展的。
吕剧又称吕戏,其名称的由来流行着很多的说法,主要的说法是1911年春节,山东出现用纸毛驴演唱节目《王小赶脚》,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1923年,这种驴戏进入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由于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或吕剧。
20世纪40年代,吕剧在连云港地区已甚为流行,更是赣榆和东海县文艺团队宣传抗日的重要文艺表演形式之一。1943年,赣榆班庄农民剧团排演了吕剧《王秀鸾》,东海南辰人唱着吕剧“锯大缸”调,动员热血青年上前线保家卫国,抗击日本侵略者。
20世纪50年代后,吕剧广泛流行于东海和赣榆地区。1958年,东海南辰的老古墩组建吕剧团;1960年,东海县人民政府组建了东海县吕剧团。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东海和赣榆的乡镇文化站和乡村组建的业余剧团有百余个,曾排创出吕剧《姻缘》、《小火炉》、《牛栏补课》、《不能走那条路》等,参加过徐州地区和连云港市的文艺汇演。
东海吕剧团建团以来,由早年的肩挑驴驮,发展到今天的大流动舞台车,先后编创和排演了传统及现代吕剧《红楼梦》、《红丝带》、《李二嫂改嫁》等,唱遍大江南北,赢得“江苏吕剧一枝花”的美誉。1957年,吕剧现代戏《李二嫂改嫁》首拍成电影,影响遍及全国。东海吕剧团排演的吕剧《红丝带》和《春打六九头》等曾获得过省、市“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金鹰奖进取奖、中国戏剧文学奖。
目前,我市仍保留有专业性的东海县吕剧团,以及赣榆青口镇京吕剧团等几十个业余演出团体,每年演出300场以上。2010年,吕剧入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又入选江苏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