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其他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冯安荣(1912~1951),乳名安娃,艺名筱艳秋,山西省新绛县人。晋南蒲剧界较有声望的男角正旦演员。“冯派”创始人,在蒲剧界,人们口头称之为“安娃师傅的唱法”。 他是瘦高个,身材很好,长脸,眉清目秀,扮相很漂亮。20世纪中叶活跃在山西、陕西以及西北各地蒲剧舞台。

学唱蒲剧露头角

蒲剧基础坚实

据行乐贤、李恩泽所著《蒲剧简史》记载,冯安荣出生在山西省新绛县宋村人。他的父亲是皮影戏艺人,冯安荣从小耳濡目染,热爱艺术,加之生性聪明,很快就学会了皮影戏的各种唱腔、皮影技术操作和打击乐中的鼓板,为以后的学习蒲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家境较好,曾经入学读书,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记载不一,《蒲剧简史》中说是上过高小,朱秀英说是中学毕业。)

冯安荣有皮影戏班正规学习了一年,改投太平县(今属襄汾)“牛席娃娃班”学唱蒲剧。因为有皮影戏基础,又精通锣鼓经,冯安荣在蒲剧班进步很快,并且形成了板眼扎实的特点。不久,便以小旦青衣两门抱,在戏班中崭露头角,在晋南的戏迷观众中,获得了一定的声誉。

艺名“筱艳秋”

蒲剧的唱工,讲究大小嗓结合,小嗓一般称为“复音”。冯安荣的“复音”比较差,不太适应当时蒲剧高度跳跃的陡峭唱法。而流行于晋中地区的中路梆子(晋剧)相对好唱一些,冯安荣遂另谋生路,北上晋中,搭中路梆子戏班唱青衣。这一时期,他起了艺名“筱艳秋”,在晋中地区和太原市等地走红,名噪一时。在演唱中路梆子时,冯安荣不忘蒲剧,一直在钻研揣摹适合自己的新唱法,实验成功后,立即返回晋南,搭赵城县“黑厮班”,重新以蒲剧青衣的面目出现。

唱腔表演特点

抗日战争开始后,冯安荣和大部分蒲剧艺人一起,西渡黄河,奔赴西安谋生。在西安,蒲剧艺人和秦腔、豫剧、京剧等剧种艺人广泛交流,互相学习,并激烈竞争,艺术得到普遍的提高。冯安荣也不例外,这一时期是他的艺术成熟期,他的唱腔特点是高唱浅吟、吐字清晰、声情并茂、入耳动心。最让同行和观众赞叹的,是他的唱腔有“交口”,这主要是指节奏感强烈、突出、变化丰富。在西安成名后,冯安荣又远赴兰州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均大受欢迎,极负盛名。除唱工外,他的表演也极有特点,与其声腔相统一,表演动作节奏分明,刻画人物抒发感情时有深刻细腻等特点。

代表剧目

他的代表剧目有《贺后骂殿》《三击掌》《祭江》《白玉楼》《三上轿》《明公断》《玉娥训子》《金水桥》等。

1949年,正在兰州演出的冯安荣被故乡新绛县人民蒲剧团高薪聘回,担任主演,并参与导演,演出了新编剧目《巧团圆》《正气图》等,在家乡深受欢迎。

1951年,年仅39岁的冯安荣正值施展才艺之时,不幸患病逝世,他的唱腔也没有留下唱片资料。其妻冯银娥,是蒲剧早期的女演员,也享有盛名,1952年从西北回省,加入永济虹光蒲剧团,1986年去世。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