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汉调二黄的发祥地和具体产生、形成的年代历史上并无记载,流行在陕西境内的汉调二黄尽管同出一源,究竟谁先谁后,目前唯一的一点只能从部分老艺人的口述中及个别家谱中来看汉调二黄的大体发展过程。据老艺人冯仁才、邱盛茂1958年口述,蒿坪河东门寺的乐楼(戏台)上曾有“乾隆二年八月乾胜班在此破台”的题壁,追溯到最早的班社活动记载:“清末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生于乾隆三十六年的篙坪河艺人杨履泰(据杨氏家谱),曾于乾隆末期至嘉庆年间领泰封班在蒿坪河一带演出,享名一时。嘉庆至道光年间,杨履泰与其子杨金年继续领班演唱,并在西乡沙河坎、屈家河,首次创办了汉调二黄科班,收徒60余人,首开“鸿”,、“来”两辈艺人。“来”字辈最杰出的艺人为查来松和屈来寿,“鸿”字辈最杰出的艺人为贺鸿生。两辈艺人分别于安康、汉中、商洛、关中及四川等地领班演出,并不断在各地举办科班,开科授徒。查来松传艺到四川,被四川艺人尊为查师爷;贺鸿生到西安,收商洛镇安赵清平为带班徒弟,后来唱红西安及商洛一带,使汉调二黄在各地得到传播和发展。流传过程中,因受当地音乐、语言、民俗风情和姊妹艺术的影响,形成了安康、汉中、商洛及关中四路不同风格的汉调二黄。清末民初,汉调二黄的班社在四地到处可见,且艺人辈出,其活动场所及演出相当盛行。

流传在安康地区的汉凋二黄,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蒿坪河的二黄乾胜班、泰丰班先后出现,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又有汉荣班(汉中派)、仁丰班,宜太班相继演出。
点击验证查看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