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其他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悠悠古韵戏曲情——盖州辽南戏剧是辽剧的起源

辽剧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产生在辽宁省的地方戏曲剧种。初期称“影剧”、“影调戏”,又称“盖平戏”。它一经诞生,就显示出强劲的艺术生命力,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根据剧种母体的称谓和产生的地域关系,1963年,经辽宁省委、省政府批准定名为辽南戏。2002年1月8日,从辽南戏艺术的发展需要出发,辽宁省文化厅决定将其改称辽剧。

辽剧主要源于辽南盖州皮影,上世纪50年代辽剧在辽南盖州的皮影戏基础上创造出来。盖州的皮影艺人尝试用真人上台唱影调的形式演出《白杨树下》,在当时引起轰动,用真人代替影人、用舞台代替影窗、用真嗓代替假嗓,把流传已久的影窗艺术变为了舞台艺术,这一创新对辽剧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转折作用。

50年代初期,周恩来总理提出“东北地区要有自己的地方剧种”的指示,辽宁省委黄火青、周桓书记观看了盖县影调剧团的演出,并派出专家、艺术家作了全面考察,省委决定将辽剧(辽南戏)作为辽宁省唯一的地方剧种。辽剧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它有着极其珍贵的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

辽剧的音乐优美动听,行当齐全,唱腔丰富,曲调委婉细腻,而且风格突出,特点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不但深受群众喜爱,还对其他艺术门类有着很高的吸收和利用价值,评剧、二人转、歌曲、小品也都有所借鉴,这足以说明辽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辽剧音乐属于板腔体,它的唱腔分主体唱腔、辅助唱腔和杂腔小调三部分。其中主体唱腔中的平唱是剧种形成的母体中选用的唯一腔调,也是辽剧音乐多年发展的基本腔调。它音域较宽(两个八度),音程跳跃较大,常有五度甚至十度的大跳,女腔原为微调式,调式音列为561245,旋律的进行多围绕512三个音,它的音乐比较细腻,柔雅,具有哀、怒、忧伤的性格。男腔的调式音列为123567旋律的进行多围绕367三个音,它的音乐高亢、明快,适于表现爽朗、豪放的性格。另一个声腔体系叫二龙松,是辽南戏剧创始人之一马传亮将辽南皮影与滦州皮影唱腔某些特点,融为一体创作而成,为宫调式,旦角专用。曲调明快流畅,易于变化,唱腔以3561为主旋律,具有明快、细腻、优美的特点,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较强。

辽剧的辅助唱腔有大悲调、梅花调、还魂调、夸相片、短秃刀、节节旺、鸡啼令等。丑的唱腔,唱中有说,说中有唱,风趣活泼,诙谐幽默,令人赏心悦目。

辽剧唱词严谨、规范,分七字赋、十字句、五字紧、三赶七、搭拉句子等,而三赶七和搭拉句子是辽剧独有,。在唱腔的板式上,辽剧音乐是结合辽剧独有的规范词格。形成了以平唱四六板为基础的新的大慢板、流水板、快板、散板、数板、剁板、导板、尖板、带板,是辽剧音乐独具特色,风格鲜明。
辽剧的伴奏音乐包括唱腔过门多根据皮影音乐中的“影挂”改编而成。在旋律进行上音域较宽,旋律跳跃性较大,滑音、倚音等装饰音用的较多,人们常说的“影味”就是指它和唱腔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韵味。辽剧音乐的伴奏以中音四胡为主要乐件,并于高胡、二胡、竹笛、大提琴、唢呐、笙、琵琶、扬琴、中阮、管子、贝斯等组成戏曲民族管弦乐队。由于以四胡为主奏乐件,因此,其音乐表现力与其他剧种具有显著差异,地方戏音乐的韵味及艺术表现力更加彰显。辽剧的伴奏音乐包括唱腔过门多根据皮影音乐中的“影挂”改编而成。在旋律进行上音域较宽(两个八度),旋律跳跃性较大,滑音、倚音等装饰音用的较多,人们常说的“影味”就是指它和唱腔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韵味。

辽剧60年的发展,经各级领导,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的刻苦研究,艰辛努力和大胆实践,无论唱腔的继承发展,音乐的融会贯通,导演的创新与改革,乐队的编制与配备,舞美的标新立异都取得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成果,具备了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式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这是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艺术精华和宝贵财富。

辽剧60年的发展史,有过繁荣与兴盛,也有过坎坷和夭折,但在任何历史时期,辽剧的创作演出从没有间断,它深深的扎根于群众中,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或在各类艺术节中获得金奖银奖,或参加北京和省里的各项展演,或在重要晚会,文艺汇演,庙会海市,礼仪庆典都会有演出的阵地,都能欣赏到它那优美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在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民间艺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辽南戏改为辽剧后,剧种的涵盖面扩大了,真正成为我省的地方剧种,皮影为辽剧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和资源,辽剧的发展又能促进皮影的提高和升华,两者的繁荣将会为我省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辽剧是我省地域文化和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开发价值。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地方戏曲的繁荣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辽剧60年的发展历史,在几代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的刻苦钻研和演出实践中,无论是唱腔的继承与发展,音乐的融会贯通,还是乐队的编制与配器都取得丰富的创作经验与艺术成果。50年代的《送子参军》、《互助抗旱》、《金凤树开花》;60年代的《宫门断鞭》、《花为谁开》;80年代的《半月湾》、《恩仇记》;90年代的《龙凤镜》、《半庙沟》、《三女抢板》、《望儿山》、等经典剧目,均在省、市文化演出活动中获得奖项。特别是现代剧《半庙沟》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的演出,获得好评,《望儿山》的唱腔音乐还获得辽宁省第八届艺术节金奖,2010年大型辽剧《回家》获辽宁省第二届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辽宁省第八届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金奖)。辽剧及其音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水乳交融,并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是辽宁省地域文化和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