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上海观众了解曲剧,但它却是北京唯一的地方戏。62年前,“北京曲剧”由老舍先生命名而问世,开山剧目正是老舍写的《柳树井》。这个中国戏曲舞台上独一无二的剧种,以“京腔京韵、京弦京鼓”演绎“京人京事”而见长。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北京曲剧《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将来上海演出,10月31日至11月7日,北京曲剧团将在上海证大喜玛拉雅艺术中心大观舞台和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相继登台。演出同时还将举办“老舍先生纪念馆”文物展和学术研讨会,以纪念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诞辰115周年。
演绎经典老舍作品
9月20日下午,老舍之子舒乙在思南读书会与上海学者周立民对话《老舍先生和上海的朋友们》,谈及了老舍先生与上海文坛交往笃深。他的经典话剧剧本《茶馆》20世纪50年代发表在文学杂志《收获》的创刊号上。1988年《茶馆》剧组挥师上海,于是之领衔5场演出,成为上海舞台的永恒记忆。
而除了北京人艺的话剧,京腔京韵的北京曲剧大概是最能呈现老舍味道的剧种了。此次两台根据老舍经典小说创作的北京曲剧《四世同堂》和《骆驼祥子》,更是自北京人艺2012年在上海上演话剧《茶馆》后,上海观众再度得以重温最原汁原味的老舍作品。
其中,《骆驼祥子》是北京市曲剧团的看家戏,曾经和《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并称北京曲剧三大经典。去年进行了修改重演。舒乙评说,“改版后的北京曲剧版《骆驼祥子》是迄今所有改编老舍作品的各种演艺形式中,最贴合作品本意的剧目。”
而《四世同堂》是今年重排的版本,恰逢老舍先生诞辰115周年,同时也是小说《四世同堂》面世70周年。导演王翼介绍,此次演出的版本更接近老舍原著中的批判意识和大爱精神。比如,在剧目最后让祁老人一家五口在舞台上祭祀亡灵的同时,还让剧中的一个日本老太太也上台祭祀。这些小细节的还原是很重要的老舍先生原著精神的体现。在北京,曲剧《四世同堂》的演出过程中,演员每唱完一段就有观众鼓掌,也有观众跟着音乐打拍子。
什么是北京曲剧?
舒乙介绍说,北京曲剧这个名字,是解放后因为老舍先生才有的,“1952年年初,老舍写完了一部戏,名叫《柳树井》,在剧种名称上老舍建议管它叫曲剧,从此,这个剧种便正式走进了艺术史。”
此前,北京的曲艺艺人,包括代表人物魏喜奎和她的同行,尝试将舞台上剧中的地点串在一起,化妆并唱着表演整出的小戏。老舍思考为他们写一个剧本,将这些表演整合归纳在一个整体中。
宣传婚姻法的剧本《柳树井》就这样诞生了。老舍说:“北京是曲艺的发祥地,曲艺里数单弦牌子曲最为通俗、最能代表北京的韵味。我看不如拿单弦牌子曲作基调,也就是说,拿拆唱八角鼓做底子,往上头添东西,京韵、梅花、奉调大鼓的音乐都可以加进去,这就是北京的地方戏,我们给他起个名字:曲艺剧。”之后,老舍又说:“咱们中国好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戏,唯独北京没有,干脆,你们就大着点胆子,拿出点气魄来,就创出个北京的地方戏,叫‘北京曲剧’!”
老舍自己这么定义,“北京曲剧是用民间曲艺的各种曲牌与腔调来表演歌剧的。”而在其中,“单弦”是最为重要的基础音乐。兴起于清代的单弦是北京曲艺中的重要曲种,过去有着两种表演方式:或是一人自弹自唱;或是两人合唱,操弦击鼓相配合。作家邓友梅就曾讲,“北京的声音唯有‘单弦’,有一种纯北京地方风味”。而北京曲剧正是由单弦及北方民间曲调发展而来,道白以普通话为基础,突出北京语言的特色,成为了北京唯一的地方戏。
北京曲剧孕育诞生半个多世纪,已经有了200多出剧目。由于北京曲剧的历史年轻,它的表演没有传统戏曲的程式化,更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表演风格,犹以创作、演绎清代和近、现代北京生活题材为所长。《啼笑因缘》、《杨乃武与小白菜》、《烟壶》、《珍妃泪》、《四世同堂》等作品都一度深入人心。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