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是中国北方一个民间戏曲剧种,主要流传于晋、内蒙古、陕、甘、宁、冀等地。以呼和浩特为界,二人台的风格流派有西路和东路之分。康保二人台属东路二人台,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有人称它是记载北方群众生活的“有声史记”,抒发北方群众情怀的“别样离骚”。虽然只是地方小戏,但是小戏不小,它却有一个大舞台,不仅深受老百姓喜爱,也获得了中外专家好评。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一次民间文艺汇演结束后,郭沫若曾赞誉康保二人台是“万花丛中一点红”。
2006年,康保二人台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河北省政府命名康保县为“二人台艺术之乡”; 2008年,文化部命名康保县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一
三月,广袤的华北平原上迎春花早已盛开,苍茫的坝上草原却依旧是一派冬日的光景。
3月10日凌晨4时半,天黑咕隆咚的,北风呼呼地刮着。王泽像往常一样和两个同窗好友一起来到学校,“咚咚咚”地敲着大门。一会儿工夫,教室里便传来“咿咿呀呀”吊嗓的声音。寒冷的冬晨,人们还在酣睡的时候,王泽已经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功课。
王泽今年19岁,是康保二人台艺术学校去年新招收的20名年轻学员中的佼佼者。每天清晨,他都要起个大早赶到学校练功。接受笔者采访时,王泽说:“我小时候就特别爱看二人台表演,每次村里有演出,都早早地赶过去,从头看到尾,有时候还和伙伴一起去邻村看戏。如今,终于如愿以偿上了二人台艺校,一定努力向老师们学习,把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随后,王泽和搭档任珂为我们表演了二人台传统曲目《五哥放羊》,那举手投足,那眼角眉梢,那高亢婉转的唱腔,已经有了十足的范儿。然而,是不是康保县所有的年轻人都像王泽一样热爱家乡的二人台呢?
在康保县职教中心教学楼一楼东头那间十几平方米的宿舍里,我们见到了雎步忠老师。他的房间里摆放着一张办公桌,上面放着一把二胡,两个曲谱架,一架简易钢琴,墙角放着一个乐器背包,最里面是一张简易的单人床。对雎步忠老师来说这里既是宿舍,也是办公室,对于孩子们而言,这里却是教室。
雎步忠今年67岁,是康保二人台第四代传人,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10岁学演《小放牛》至今,雎步忠已经在二人台的艺术世界里浸淫了近60年的时光。光阴荏苒,岁月蹉跎,连同时光的痕迹一起留下的还有二人台的精湛技艺,仅仅一个传统曲目《走西口》,雎步忠就能用五种完全不同的唱法来诠释。他曾经应邀赴法国巴黎演出,让二人台艺术走上了世界的舞台。
如今,康保的年轻人像王泽那样真正喜欢二人台的很少,他们更多地喜欢流行音乐和摇滚乐,长大了想当歌手而不是二人台演员,因此艺校的招生有点难。雎步忠老师回忆说,当年他们那代人唱二人台都是在家里自学,或者拜村里的民间艺人为师,主要是靠老艺人口传身授,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他自己曾经多次步行20多公里路向一位中学音乐老师学习简谱和声乐。
雎老师说,尽管二人台在康保县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尽管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这门艺术,但是老百姓对二人台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人们认为唱二人台没前途,不愿让孩子学习。与近年来红遍大江南北的东北二人转相比,虽然同样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堪称艺术百花园里的“姊妹花”,但是二人转的东北方言没有语言障碍,二人台的西北土语却很难听懂;二人转有赵本山、潘长江、小沈阳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牌明星,二人台却没有自己的领军人物。雎老师想培养出一个康保二人台的“小沈阳”,他每天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言传身教,引导孩子们从骨子里热爱二人台,用心去学习,一边学艺术,一边学做人。
下午3时,康保县二人台剧团演员罗英和姚桂萍来到学校,她们像雎步忠老师一样悉心地对孩子们一一进行指点,希望这些幼苗能够早日成材。
二
3月10日晚饭后,笔者到街上散步,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二人台剧院,旁边便是县文化馆,三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亮着灯。笔者推门进屋时,县文联主席白秀正在埋头创作二人台剧本。屋子的书柜里、沙发上、桌子上、地上,到处都堆满了与二人台有关的书刊、报纸、资料和信件。
曾经当过10年县文化局长的白秀,被人们誉为“康保二人台的守护者”,他不仅努力推动着二人台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一百余万字的小说、诗歌、剧本等作品。在这间颇显凌乱的办公室,白秀向笔者如数家珍般地讲起康保二人台的起源和这些年的发展状况——
康保二人台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它的音乐却源于元代南北曲,有的可追溯到唐宋大曲;它的小戏及唱腔有相当数量来源于元人小令及明代民歌。由于历代大批冀、鲁、晋、陕等地的灾民,把内地源于元代南北曲的音乐元素,以及道情、民歌、社火等艺术带到这里,与当地的蒙古长调、好来宝、打坐腔等艺术形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叙事性的民歌体系。受秧歌的影响边唱边舞,将民歌情节化、人物化,由人物演绎故事,由叙事体向代言体演进,初步形成了民歌表演形态的丑、旦角二人小戏。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二度创作,逐渐形成了一种集化妆、说唱、舞蹈、表演为一体的走唱类艺术,即东路二人台,被当地人民群众称为“蹦蹦儿、门楼调、戳古董”等。
“康保二人台在当地各种形式的社会礼仪活动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还体现了表演场地的多元性,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露天舞台等,人民群众须臾离不开自己的艺术。”白秀说,特别在各类重大节日庆典和婚丧嫁娶活动中,形成了区域性礼俗活动的文化特征。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从小爱看二人台,赤犊犊看到头发白。”
康保县是东路二人台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从清朝末年算起,传承人已至九代,较有影响力的传承人就达200多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康保县民间二人台剧团达到300多个,几乎村村有剧团,二人台演员达上千人,全年各种演出数千场。在康保县境内,现流传剧目有上百个,移植改编传统剧目50多个,固定曲目上百首,二人台牌子曲有上百首,改编和创新牌子曲30多首;舞蹈30个,创新舞蹈20多个,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各级戏剧专家的一致肯定,多次荣获国内各种大奖,康保二人台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康保二人台既有群体世代相传的特点,又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尤其体现在科学研究蒙汉文化、移民文化、多元文化交融方面的价值。”白秀说,康保二人台的传承和发展有两大分支,一支是民间自发的业余团体,一支是县二人台专业剧团。康保县众多的民间二人台团体,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二人台作为草根艺术最原始的生存状态,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县二人台剧团则为二人台艺术在挖掘传统剧目、打造艺术精品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
3月8日晚8时许,夜色苍茫,寒气袭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康保县新村村口早已经围了二三百人。在一台自制的简易舞台车上,民间二人台艺人张清和搭档正在上演传统剧《打金钱》,人群中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与此同时,康保北关二人台艺术团在团长武生宽带领下,正在20公里外的郭家围村唱着二人台传统剧《大拜年》,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如醉如痴。
据陪同笔者前往采访的康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郭向年介绍,在康保县境内,像张清、武生宽这样的民间艺术团有六七十个,有二人台专业户300多个,无论春夏秋冬,也不管风霜雨雪,他们都活跃在张家口的坝上地区,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我们现在每年演出上百场,每场演出的出场费大概在两三千块左右,一般的演员一年下来能收入个四五万元吧。”在演出的现场,武生宽告诉笔者。
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戏曲萧条期之后,近年来,在康保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康保二人台艺术事业得到空前发展,专业剧团、民办剧团、社区剧团、家庭剧团等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县乡镇村等。二人台艺人们又回归本行,从田间地头、农家小院、节庆庙会等农村小舞台,唱到了清华大学、人民大会堂,唱到了法国巴黎、荷兰鹿特丹的国际大舞台。
郭向年也是个戏迷,老家住在照阳河镇西五福堂村,与他家一墙之隔的邻居徐强家是著名的民间二人台家庭剧团,他跟着学会了很多曲子和唱腔,有时候还和他们一块出去演出。徐强家庭剧团曾先后多次登陆央视的《全家总动员》《神州大舞台》和《乡土》等节目,把康保二人台展示给了全国的观众。他们还从演出的形式、内容上对二人台进行改良,把传统二人台戏曲,如《打金钱》《挂红灯》等古装戏改编成现代版。徐强说:“我从小听二人台长大,二人台在民间小戏中是最美的,确实应该把它推向全国。”
康保二人台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追求的不是文雅、铺张与厚重,而是朴拙、自然与简约。车马大店、交易场所、田间地头都可成为二人台演出场地。不少人都是“拿起锄头下地,放下锄头唱戏”。康保二人台研究者王小宝说:“历史上二人台艺人多是非职业性的,由几个人搭成小班,在农闲时游走于城镇乡村打地摊演出,在艰辛与磨难中给观众带来笑声。”
四
3月9日上午,笔者来到康保县二人台剧团排练厅,《走西口》《五哥放羊》《刘干妈改嫁》《大拜年》……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或风趣幽默,或曲调高亢,或粗犷朴拙,令人大饱耳福。
听说有记者前来采访,二人台演员王世美现场即兴清唱了一段门楼调。当年,王世美和朋友一起创办了康保县业余二人台剧团“山丹花剧团”,曾经轰动一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山丹花为什么这样红”为题对他们的事迹做过报道。后来,县剧团改为“张家口地区民间歌剧实验团”,王世美进了专业剧团。这本是好事,可有谁知道,县剧团薪水无几,难以维持家庭生活,有人讪笑他的妻子:“谁让你找了个女婿不高高,不挣票子光嚎嚎,不如嫁个吹鼓手,天天能吃油煮糕。”
王世美却没有抱怨,他一边排练,一边演出,一边写剧本,对二人台艺术的挚爱才是他毕生的追求。他说:“土生土长的二人台艺术接地气,深受广大老百姓喜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有市场,有观众,有前途,作为演员自己有责任也有信心把它传承下去。”
然而,我们却不得不去思考一个个严肃的课题:在当前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传播的时代,作为地域特性鲜明的地方戏曲,康保二人台该如何传承发展?如何创新繁荣?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康保二人台如何提升它的艺术品质?曾为当地百姓带来无数荣誉和欢声笑语的县二人台剧团,如何才能找到一条既“背靠政府”,又“面向市场”的最佳生存道路?
“我们剧团现在总共才有八九个演员,面临着新老交替、人才断层的严峻局面,一没人二没钱,拿什么去排精品呢?”康保二人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英对县剧团因体制和机制原因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深感焦虑。
令她感到欣喜的是,近年来县里对二人台艺术越来越重视,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把“文化亮县,文化强县”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强力打造康保二人台文化品牌,不仅连续举办了以二人台为主题的艺术节、艺术大赛、研讨会等,还成立了二人台艺术学校,与中央戏曲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在该院正式成立了“中国·康保二人台艺术研究院”,制约康保二人台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资金和人才等瓶颈问题正在解决。“我们希望县里能给予剧团更多的自主权和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这样才有利于它健康发展,才会更有活力。”罗英说。
期盼康保二人台戏曲之花在中国戏曲百花园中更加绚丽地绽放。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