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学生、工人、统计员、技术员、公司科员、助教、讲师、实验室主任、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专利代理人、法律顾问、证券经纪、公司经理、证券主管、期权主管、网络写手、专务编剧、高阳红学推手——这样一组看似互不相关的关键词,恰到好处的勾勒出了草根剧作家赵爕雨先生的个人简历,人生轨迹,亦即人生传奇”——这一段话是山东省剧协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李德文先生给《赵爕雨剧作新编》写的序言的开篇,也是对赵爕雨这位旅美海外华人的人生概括。

其实我对赵先生的认识并没有这么的深刻和全面,记得一四年春节的前夕,突然电子邮箱收到一份来信,在介绍中说自己是一位草根剧作家,希望能通过我认识兰州戏曲剧院的张小琴副院长并能推荐他的剧本,而且表现出对秦腔的关注和因秦腔仅仅是国家级非遗而没有成为世界非遗的遗憾与呼吁,我作为一名视秦腔为己任的秦腔人,用感动回复了这位突然的陌生人,但是当时并没有对这样的交流放在心上,或许只是虚拟世界的一次人生偶遇而已,但是赵先生的回信和附件中的剧本让我感到了真诚和敬佩,其经历和成就堪称我的导师。在后来十多次的的书信往返交流中,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这位给我更多感悟和指导的戏曲文学奇才,也让我们成了从未谋面只有文字交流的戏曲挚友、人生知己。
对于赵先生的敬佩,第一来自于他的屈尊与平实,作为一个具有丰富人生经历和成功于数十个行业,旅居海外的华人精英,能够从我随手写来的一篇短文中寻找志同道合,用谦虚的态度近似求教的语言给我写信,与我交流。赵先生是南方人,对于沪剧、越剧等南方剧中比较熟悉。但是先生一直关注秦腔,对于秦腔今天的处境也是非常的担忧和痛心,他说为什么很多小剧种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作为西北五省最大、流传最广泛的梆子戏鼻祖只能成为国家级文化遗传。所以他在来信中希望他的剧本能够为秦腔的发展做出贡献。由于先生对于北方戏曲舞台语言的相对陌生,因此很多剧本的语言都偏向与南方韵辙,我看完剧本后提出的一些非专业自以为是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大师的他总能够谦虚的接受并希望我能够参与改动。每一次回信总是那么真诚,最后总不拉下“握手”让我这个只回复内容没有礼貌的比较粗枝大叶的粗人感到脸红。

对于赵先生的第二个敬佩,来自于他“跨界写戏、疾笔高产”,这也是著名剧作家、文艺评论家吕铭康先生对他的评价。我在开篇引用中提到他曾作为大学教授和金融高参退休后,开始涉足戏剧文学创作,而且他的剧本涉及京剧、越剧、沪剧、黄梅戏、秦腔、杨剧、歌剧、话剧、舞剧、评剧,不但创作中国剧目,还改编移植国外名剧、小说。无论从职业的华丽转身和一身多兼,还是从剧种题材及范围,这样高难度“跨界”的成功都体现出赵先生的精湛才华和人生执着。2005年——2012年,赵先生以惊人的速度写作出版了他的剧作新编包含36部戏曲剧本,到目前为止他的剧本文学创作超过40本,这样高产的作家谁能企及,有过戏曲文学经验的人都知道,一部戏曲蓝本在构思、史料和资料查阅、结构安排、矛盾推进、人物塑造、主题展示、舞台特性思考、语言韵律等因素的考量都是非常的艰难的,而且剧本要经得起导、表演的考验需要反复的推敲与修正。赵先生这样的高产可以想象出除了过人的才华,还有废寝忘食、伏案疾书。

在中国戏曲边缘化的今天,有幸认识这样一位大师,我深感荣幸,自收到先生亲托邮寄的《赵爕雨剧本新编》,昼夜拜读,每每感动之处,鼻酸眼润,几次想提笔抒发内心的感慨,但因自身学疏才浅,怕无力用手中的笔让这位华人戏曲文学大师跃然纸上,几经思量,还是不自量力,拙笔浅析,抒我心中的敬重。

先生的才华我望尘莫及、先生的做人我效仿践行,此生能得赵爕雨先生如此良师益友、志同知己,将是我人生的最大的荣耀。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