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乐于梨园苦耕耘——写在《刘巨才戏剧史论集》出版前夕

郭士星

《刘巨才戏剧史论集》即将出版。这是巨才多年从事山西戏剧研究的丰硕成果和心血结晶。我由衷地表示祝贺。

收入本书的洋洋170多篇文章,大体分为“史论”、“剧评”、“人物”、“艺事”、“乱弹”等六个部分。这些文章大都是巨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陆续撰写并在报刊上发表过的。虽然每篇文章并不算长,但综合起来,既有对山西戏剧历史的记述和考证,也有对山西戏剧现状的考察与论述,内容十分丰富。如,《神采各异的山西“四大梆子”》、《戏曲之乡百年路》、《山西梆子早年北京》,以翔实的资料着重记述了蒲州梆子、中路梆子、上党梆子、北路梆子等山西四大主要剧种的源流沿革和艺术特色。《漫议晋剧振兴》、《迎接‘戏剧危机’的挑战——我省戏曲“综合治理”浅探》、《晋剧音乐非“改”不可了——晋剧音乐门外谈》、《山西,梅花盛开的地方》、《山西现代戏十年刍议》等,则是对山西戏剧现状的考察与思考。将这些林林总总的文章排列起来,大体可以勾勒出山西戏剧从古至今的发展轨迹,更可看出新时期以来山西戏剧的生存现状和艰苦跋涉的脚印。

巨才从事戏剧研究,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热切关注省内外戏剧动态和山西的剧目出新。他早已养成了有戏必看,有好戏就评的习惯。晋剧现代戏志《油灯灯开花》、晋剧民间故事剧《桐叶记》、新改编的蒲剧传统戏《苏三起解》、晋剧《富贵图》、《清风亭》、新编历史剧《大脚皇后》、《晋文公》、蒲剧现代戏《山村母亲》等新剧目,当年一经上演,巨才便认真观摩,热情评论,进行扶持。山西省戏剧“杏花奖”评比演出、山西省的戏剧调演、全省各艺术学校的教学剧目汇演,这些演出活动,巨才都会积极参加。看完戏后,总会发表意见,写出评论文章。《繁荣舞台艺术,推出新人新作——第九届山西省“杏花奖”评比演出述评》、《艺苑春来早——省艺术节戏剧新作一瞥》、《紧锣密鼓话“武戏”——第三届教学剧目汇演观感》等评论文章,就是在参加这些演出活动后有感而发写成的。将巨才的此类剧评集中在一起,可以看清山西当代新剧目创作与演出的基本面貌。

人才是事业兴盛之本。山西戏剧自古以来一直兴盛,一个根本原因是在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相继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戏剧人才。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艺术个性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勤奋刻苦,才华出众,对山西戏剧艺术挚着追求,奋斗不息。对于这些为山西戏剧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人物,理应为之树碑立传,进行大力宣传,让今人和后人铭记不忘,永远向他们学习。鉴于此,巨才对山西剧坛的新老艺术人才特别关注,撰写了大量评介文章。从成就卓著的已故老艺术家“元元红”郭宝臣、“十三旦”侯俊山、“盖天红”王步云、“说书红”高文翰、“狮子黑”乔国瑞、“果子红”丁果仙、“小电等”贾桂林、“十一生”郭凤英、“小果子”马秋仙,到当今依然“宝刀不老”的前辈艺术家牛桂英、郭兰英、张美琴、花艳君、侯玉兰、刘宝俊;从早已功成名就淡出舞台的艺术家王爱爱、田桂兰、马玉楼、冀萍、郭彩萍、王万梅、武忠、阎惠贞、高翠英、杜玉梅、姬荣生、张友莲、冯继忠,到而今正活跃在山西戏剧舞台的领军人物、艺术中坚任跟心、武俊英、张爱珍、杨仲义、贾粉桃、成凤英、栗桂莲、谢涛、崔建华、宋转转、胡嫦娥、苗洁、梁桂星、陈转英、刘建平、王二庆、王晓平、孙昌,等等,约有上百名山西新老三、四代戏剧名家,出现在他的笔下。这些人中,不仅有表演艺术家,同时还有剧作家、戏剧活动家、理论家、作曲家,乃至琴师、鼓师、舞美设计师、化妆师。将这些文章综合起来,可称山西戏剧人物谱。这些评论文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流畅,字里行间流露着巨才对山西戏剧艺术和艺术人才的一片痴情和真诚。真可谓乐于梨园苦耕耘,甘为他人做嫁衣。

巨才笔下所记的人物中,有几位是与巨才多年相处的老领导、老专家、老艺术家、老朋友。巨才不仅对他们十分熟悉,而且非常崇敬。巨才对这些人物的叙写,情深意切,感人肺腑。如《谈张万一和他的戏剧创作》、《怀念恩师一、二、三、——忆王易风老师》、《剧坛“才子”武承仁》,对已经谢世的我省三位德高望重的名老戏剧家张万一、王易风、武承仁的戏剧人生、艺术成就以及对山西戏剧艺术的重大贡献、刻骨铭心的往事,进行了回顾和评价。这些文章,是巨才饱含深情用心写成的,字字句句都倾吐着他对这些相处多年的艺术家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戴和真情。虽然是理论文章,但读来却催人泪下。

巨才是与我共事20多年的好友,是山西剧坛有名的“笔杆子”。他自幼喜欢戏剧,青年时代当过老师,跟过剧团,演过戏,对剧团生活有切身体验,对戏剧艺术情有独钟。他不但热爱戏剧,而且热心写作,热心从事戏剧研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太原市戏剧研究所工作期间,就在《并州文化》、《太原晚报》等报刊发表过不少戏剧评论文章。如,为晋剧名家张宝魁、张美琴夫妇撰写的艺术评传《张宝魁的舞台艺术生涯》、《寒梅新枝——张美琴的艺术生活》,还有为著名晋剧刀马旦高翠英撰写的艺术评传《翩若惊鸿》、为武忠、阎惠贞夫妇撰写的评论文章《舞台伙伴,艺术知音》等,就是在那个时期写成的。1983年,由我主编的《中国戏曲志•山西卷》开始启动。为了充实编纂力量,1984年由我推荐,将巨才调至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参加志书编纂工作,从此我们直接打上了交道,并在历时八年的修志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巨才学习刻苦,工作勤谨,为人厚道,是《中国戏曲志•山西卷》编辑部的专业骨干。为了提高志书的编写质量,他同编辑部的同仁们一道走南闯北,巡回全省,甚至奔赴河北张家口、内蒙包头、呼和浩特,广泛查找、核实有关资料,反复修改志书条目释文,付出了大量心血。他调至省戏剧研究所不久,为了重点收集整理中路梆子史料,被派往榆次,与晋中艺术剧院段树仁一起,登门走访年近九旬的晋剧老艺人王永年,白天访谈,晚间整理,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编写出25万多字的《晋剧百年史话》书稿,1985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真实记述了百余年来中路梆子在晋中、太原一带的盛衰衍变历史,介绍了从清代道光、咸丰至民国年间50多个中路梆子知名班社,200多位杰出艺人以及许多梨园趣闻、演出盛况、戏谚口诀、风俗民情,生动地展现了中路梆子在其发祥地的历史风貌,为研究中路梆子的历史,同时也为《中国戏曲志•山西卷》的编纂,提供了十分丰富而珍贵的史料。如今,20多年过去了,山西“四大梆子”已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一批老艺术家的相继去世,抢救与保护山西戏剧文化遗产的任务日趋紧迫,《晋剧百年史话》的史料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珍惜。《刘巨才戏剧史论集》是继《晋剧百年史话》后又一部很有意义的著作。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会日益显得重要。

戏剧是综合艺术。戏剧的繁荣发展,不仅需要有一批优秀的剧作家、表演艺术家、导演艺术家、作曲家、演奏家、舞美艺术家、戏剧教育家、戏剧活动家,同时也需要有一批优秀的具有真才实学的戏剧理论家。做一名名符其实的戏剧理论家并不容易,他既需要有广博的文史哲知识和戏剧专业知识,也需要具备过硬的文字功力和综合研究能力。从事戏剧理论研究,是一种既寂寞又艰辛的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戏剧处于低谷的今天,许多人并不热心从事这种很难有经济实惠的“苦差事”。目前,这种戏剧理论人才严重短缺。几十年来,巨才苦守梨园,不管风吹浪打,对自己所从事的戏剧研究事业矢志不移。1990年,他调至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担任领导,仍然笔耕不缀,不忘理论研究,又撰写了大量评论文章。《谈戏剧的雅俗共赏》,《刘和仁晋剧音乐革新浅析》,《喜看三代“群英会”——省晋剧院建院40周年庆典演出述评》、《清风亭的道德呼唤》等文章,就是在这一时期结合实际工作撰写的。而今,巨才虽然已光荣退休,但他依然割舍不下那份热爱山西戏剧的情结,依然放不下那支为山西戏剧的发展苦苦耕耘的笔,仍然在勤奋刻苦地为山西戏剧的振兴发挥余热。这种为戏剧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

衷心祝愿巨才健康快乐,为振兴山西戏剧取得更多研究成果。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