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却真的“乡音未改鬓毛衰”了。
在出版社做编辑的时候,新野文化界的朋友们偶尔到郑州公干,茶余饭罢,总是嘱我为家乡的文史资料写点什么。一直犹豫着,因为这些资料性的东西和我从事的文艺创作完全是两码事儿,它需要绝对真实,丝毫不能虚构;应该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去记录评述文化上发生的一切大事,一切功过是非。然而,在我曾经拜读过去的新野文化志中,却非常遗憾的发现并非如此,书中显然水分不少,执笔编撰者个人感情成分体现极为浓厚。有鉴于此,所以就觉得无从下笔、也懒于下笔了,一直耽搁下来。七年以后重返古城,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和朋友们又提及这件事。想了想,不管怎么说,大半辈子几乎就没有离开过文化,不管别人怎么干,自己再不写点什么真的说不过去了。
最初接触文化是在剧团,就从曾经经历过几度辉煌的曲剧团说起吧。
新野县曲剧团原名新野县曲剧改进社,成员基本以流散艺人为班底。大约1953年前后始更名为国营新野县曲剧团。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