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其他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2011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初八上午,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由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掌上明珠杯”临沂市第六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暨民间艺术展演在临沂市展览馆隆重开幕。活动集中展出剪纸、烙画、木玩具、泥塑、古陶、手绣等30余个门类近万件作品,同时还组织了表演类、传统技艺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演和演示活动。此次展演的作品和项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点,是临沂市近年来民间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抢救保护的重要成果。而在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暨民间艺术展演中,一个来自兰山区汪沟镇乡音剧团表演的剧种格外引人注目。只见演员们粉墨登场,声音高亢激昂,豪迈奔放,风格独特,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知道内情的人说,该剧团所表演的剧种是“溜山梆子”,而溜山梆子传承人就是该剧团团长王英义。

民间曲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地方戏曲中有弦索、梆子等几大系统,前者优美,后者豪放。柳琴、柳子和鲁南弦子戏等属于优美的弦索类。而豪放的梆子除了省一级的山东梆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也叫豫剧)、河北梆子、陕西梆子(也叫秦腔),还有属于地区性的上党梆子、同州梆子。咱山东境内有莱芜梆子、枣梆、东路梆子等(山东梆子在菏泽叫曹州梆子)。

各剧种在流传中也会变化,也会有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这都是为了使自己独有的味更浓。像徽剧进京,吸收了昆曲与秦腔的特点,发展成有独自味道的京戏,而徽剧、昆曲、秦腔也仍然存在,并且还保持着自己的特色。这其中一样保持着自己独特魅力的还有溜山梆子。提起溜山梆子这只艺术奇葩,今年62岁的王英义情有独钟,如数家珍。据他介绍,《费县简志》中记载,流行于费蒙山区的剧种有溜山梆、豫剧、柳琴、京剧、吕剧等,以溜山梆最为著名。《山东地方戏曲音乐》中记载“清乾隆之前,“靠山梆”已成立剧社演出,到清乾隆年间(1785年左右)有自称老道人的曹合泰(1785年左右)到沂蒙的中西蒋传授,并经常传唱一些民间曲调,梆子腔、柳子腔,演出揉进民间吹打、说唱、音乐等。这就是费县靠山梆(溜山梆)剧团的前身。”

溜山梆子主要腔调称为声腔基本调,它由声腔的旋律、节奏、调式特点与曲调式逻辑的提升精华而成,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该剧种创造唱腔、塑造人物、音乐形象等方面的基础。溜山梆子确有属于自己的味,好似山中回音,令人心驰神往。其唱腔的显著特点:一是高亢雄壮、气氛热烈。特别是男腔用假声翻高、往里吸气演唱的“立嗓”,清亮高昂,余音萦绕,不论是反映兴致勃勃的情绪,还是表现气愤难忍的心情,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旋律朴实,行腔流畅,没有大幅度的旋律变化、音符跳跃以及较长的花腔拖腔,演唱起来吐字清晰、节奏明快、如唱似说、质朴自然;三是长于体现正剧,特别是喜剧气氛。

溜山梆子表演粗犷豪放,长于夸张。其中花脸特别是大花脸(又叫红头)的“推圆场”,手掌撑开,前后推动,整个身体随之大幅度地前仰后合,靠旗前后摆动,推之见勇,动中见猛,使得舞台人物勇猛威武的形象栩栩如生,气派很大。旦角的表演也十分优美,特别是小旦的台步小而节奏稍缓,整个身躯从头到脚十分协调地一起扭动,上下浑成一体,酷似旧时代的农村少女,使人感到亲切、朴实、生动,生活气息浓厚,别具一番风味。

溜山梆子边唱边舞,长于刻划人物,体现剧情,塑造舞台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和欢迎。

根据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完成的《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统计,我国现存剧种仅剩267个,就在这267个剧种中,有一半的剧种仅有业余演出,有60多个剧种没有音像资料保存,许多地方剧种已经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了。一个剧种,挖掘出来,不容易,要得到好好保护,看来也不容易。与全国其他剧种一样,溜山梆子也频临灭绝失传。王英义说,解放前长期的战乱和灾荒,解放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使溜山梆子演唱者日趋减少,曲牌、曲目亦已失传很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溜山梆子仍然相当流行,为广大百姓喜闻乐见。汪沟镇的东汪沟村、西汪沟村、大柳汪村、竹园村、长富村等都先后成立过“梆子”剧团。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曾经家喻户晓的“溜山梆子”逐渐销声匿迹。如今能够演唱溜山梆的演员也是青黄不接,“溜山梆子”一度濒临失传的边缘。为此,费县文化馆和汪沟镇政府极为重视,为了挖掘优秀的文化遗产,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特拨出专款帮助和扶持艺人王英义对“溜山梆子”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曲艺进行长时间的、深入的挖掘和极为广泛的收集与整理,现已初具规模。2007年初,在镇政府的关怀下,汪沟镇“溜山梆子”剧团即乡音剧团正式成立,凭着对溜山梆子的执著和热爱,王英义被推举为剧团团长。

王英义担任溜山梆子剧团团长是当之无愧的。多年来,溜山梆子在沂蒙山区一带有着不小的影响。建国后,王英义的父亲王春阳一茬,组织戏班表演新内容的节目;再后来,王英义一茬就成了自然的传人,也组织过剧团,剧目多到40多个。目前,这茬人年龄已到了60多岁至80多岁,数量不足十余人。现今汪沟镇溜山梆子剧团的成立,使得“溜山梆子”这一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又回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身边,我们又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沂蒙文化了。王英义一上任,他牢记剧团“弘扬民族文化,践行沂蒙精神,振兴地方曲艺,服务广大民众”的宗旨,整理与改编了《五香女》、《北海关》、《燕王扫北》、《苏贵珍上坟》、《桃花庵》、《曹庄杀妻》、《三怕婆》、《麒麟山》等几十部剧目。本着老人传新人,使流失的老剧目得到了挖掘,这个老剧种又重新兴旺起来,也使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发掘、整理和保护。

几年来,溜山梆子剧团深入农村、厂矿、学校、敬老院等单位进行慰问演出,不计报酬与名利,受到了广大农村朋友的热烈欢迎。除此之外,每年春节王英义还组织和带领大型秧歌队、武术队、溜山梆子戏曲歌舞表演队到各村拜年巡回演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群众亲切的称剧团为“戏迷之家”。可以说,剧团的演出已成为沂蒙山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为临沂市的文化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一不凝结着王英义的汗水和心血。四年来,王英义历尽艰辛、四处奔波,租场地,装修舞台,买音响、乐器,置办行头道具,先后投入了几万元的资金进行剧团的正规化建设。他为了振兴“溜山梆子”费尽了心血,为活跃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及公益事业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人老心红意志坚,艺术路上不停步。王英义和他的溜山梆子剧团使“溜山梆子”这一非物质遗产得到发掘和保护,让这个深受广大农村朋友喜爱的地方曲艺得以继承和发展,不仅仅对地方曲艺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如今,汪沟镇“溜山梆子”已列入闵子文化之中,成为沂蒙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相信,在王英义的带领下,沂蒙民间艺术的瑰宝---溜山梆子,一定会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