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从剧本创作中发掘戏曲艺术美学特征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从当代戏曲面临的全球化的强势的文艺形态的巨大压力下,从戏曲出品的关键第一步——剧本创作中就发掘戏曲艺术美学特征的重要性和如何发掘其美学特征做出探讨。
关键词:剧本创作 戏曲 艺术美学特征
艺术美是相对于现实美而言,有其典型性、独创性、整体性、曲折性、新奇性等特征,中国传统戏曲从它的蕴育、萌芽到成熟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戏曲剧本的创作也经历了从民间集体创作阶段到文人创作,由兴入衰,再到创新,一步步走上到专业创作的途径。剧本是戏曲演出的蓝本,而艺术性是戏曲的生命,剧本的创作决定了一出戏的基调及艺术水准,所以对剧作主体的艺术素养的要求非常高,既要有先天禀赋,又强调后天的积累。传统戏曲剧本创作理论中有“化工”与“画工”境界之争。本文围绕究竟何为戏曲艺术审美境界的深层内涵,和提升戏曲艺术美学特征的途径及一些注意要点展开讨论。
一、剧本创作中发掘戏曲艺术审美境界的深层内涵所谓美,从艺术的角度看,它是一种观念的美,是主观情感、想象与社会生活的统一,它以逼真、生动和情感的感染力引起欣赏者的美的体验。因此,戏曲的艺术之美就是通过固有的程式来再现社会生活并肯定人的自由本质的独具个性的过程。
1、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在戏曲产生之前,人类已经创造舞蹈、音乐、诗歌、绘画等诸多艺术样式,戏曲是在以往艺术样式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综合体,生来就具有其它艺术样式所没有的多样审美风貌,又以剧本为例,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所有文体兼而有之,清孔尚任说:“传奇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无体不备。”戏曲艺术作为一个生动的过程,在可以直观的、真实感的生活图景中展现出来,这种感性形式,就是戏曲美。
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曾提出:“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提出“凡文(即戏曲)以意、趣、神、色为主。”李渔提出剧作家要“下笔时如代优人,手则握笔,口则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新时期以来众多的戏曲人通过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和思考,试图清晰地把握生活的深刻内涵,尤其是在整出戏的第一步来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做到把握特点、强化风格、寻求超越,解决好继承和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2、化工之笔的运用
传统戏曲剧本创作理论中有“化工”与“画工”境界之争。“画工”之笔烘托意境虽美,却时常有匠人之气,而“化工”之笔犹如追风逐电,创作主体与客体同声相应,有机地融为一体,如风行水上、自然而然,既不着意于局部与表象的摹拟,也不执着于一字一句的晦涩与新奇。
3、情与理的兼容
戏曲艺术一向是长于情而疏于理,但是戏曲剧本是文学也是人学,必须是情与理的结合,以理统情、以理灭情、以情抗理、发展至情理兼容。
二、剧本创作中发掘提升戏曲艺术美学的特质的途径
1、意境的培育
(1)舞台设计与烘托
现代的戏曲剧本越来越重视舞美的作用,对剧作者来讲,通过舞台设计来烘托意境是表现手段之一,是艺术地把画面与活的演员联系起来,即通过视觉形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戏曲主题,突破传统戏曲“景在演员身上”的范畴,追求视觉空间与心理空间的融合,这既是一种表现手段,也表现为对诗化的意境的追求和对戏曲内涵的表现。虽然戏曲剧本依然不能如小说写作中常用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角度,但是这样的设计已经是一种对远近景的强调和细节的留意。这种从灯、服、道、景等方面来打造舞台的可视性,将代表戏曲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
(2)戏曲韵味的不丢失
“曲极人情,代言造境。”反映的是创作者和剧中人物的主观精神世界的结合,它一面继承了诗歌的抒情胜,一面却不象诗作者那样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戏曲塑造的人物形象代言抒情。戏曲的语言和场景都要和剧中人物身分、教养、性格、年龄、心态相符,这样一来,戏曲人物有了个性化的特征,也更加自觉追求真实的客观世界,形成了别致风流的戏曲意境。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论及元曲意境时:“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戏曲自有其独特的韵味,必须在剧本创作中强调其戏曲的特殊元素与演出的实际效果,并考虑怎样将二则完美结合。
(3)情节设计的意犹未尽
讲故事是戏曲艺术的特征,曾经看过一出戏,讲的是北宋词人柳永,一个万花丛里散淡的人,却在凄风冷雨的深秋,与一群地位卑微的歌妓依依惜别,独自远行,越来越远,漂泊的旅途、漂泊的人生。这出戏是当代剧坛圣手王仁杰先生写的越剧《柳永》,故事情节设计种种,似生命的概叹,愁绪无端、丝丝缕缕,离情种种,无须点拨,失意人生南北古今同。
2、人物的塑造
(1)从现实与历史的角度看人物的得失
放在时代与历史中看人物的得失至关重要,对于人物的性格的理解任何人物都离不开时代,剧作家更加要深入生活,努力掌握时代脉搏,另一方面从题材提炼、人物刻画、情节结构、戏剧冲突等方面追求真实性,力求表达得真实感人,帮助人们思考人生、探索未来。
(2)运用情感性因素
戏曲艺术的魅力在于情感的表达,“情”可以吹开笑靥,也可以催人泪下,而凸显“真善美”,文字的魅力向来贵情愫不贵雅歌,所以情感型因素不仅仅停留在文辞和声律上。戏曲剧本所反映的内容以刻画人物为主,必须摹写出人物的真情实感。所以,剧作者不仅需要写作技巧,还必须带着“情感性因素”去写作,否则,技巧再高,也只是没有灵魂的空壳而已。
3、语言的淬炼
戏曲语言艺术作为戏曲艺术的文学性和舞台性的交汇点,收到比较多的关注是肯定的,尤其是要注重戏曲创作的客观描述性和文化普适性、注重凸显戏曲当中孕育着的民间文化色彩。
(1)写意笔调的运用
点到即止、但能传神的台词追求一种“得意忘象”的境界,创造出一种超脱、空灵、古朴、高雅的审美境界,具有撼动人心的感染力。写意笔调的运用为导演、表演者留下很大的艺术再创造空间,同样也能给读者和观众留下跌宕的审美体验。在此同时,剧本创作者也要把握分寸,注意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避免娱乐化大于专业化的倾向。
(2)不放弃独特的地方风格
当代戏改掺插了很多现代元素、西化元素,所谓借船出海、借力打力,这种大胆地尝试不能说不好,但是也要兼顾戏曲的独特个性,地方性也是中国戏曲的基本特征之一。戏曲最早产生于民间, 当它产生时, 就用当地的方言土语、民间小调演唱, 这样, 戏曲从它产生起就带有鲜明的地方性
略谈从剧本创作中发掘戏曲艺术美学特征的重要性
戏曲艺术的地方性即是放弃它的根本性,无源之水从何追溯?所以, 一个剧作者要创作出一部好的作品,必须要深入当地、吸收当地的养分,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加符合现实审美意义的作品。
如何在剧本中提升戏曲的艺术美,是剧作者应该积极思考、努力追寻的一个中心课题,剧本创作必须全方位地步入专业化,创作应该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融合现代的审美意识,寻求新的综合,使其在众多的艺术样式的竞争中能以自己新颖、独特的风格和高层次、高品味的欣赏价值赢得更多新老观众的喜爱,而我相信,赏读这样的剧本也是一次愉快的全新的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刘奇玉,《古代戏曲创作理论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俞为民,《论中国戏曲的艺术形态及其美学特征》,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3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